武汉:“体育+”赋能产业融合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赛事热 消费火 产业兴

金秋时节,江城武汉因一场国际赛事再度广受瞩目——伴随2025东风·岚图汽车武汉网球公开赛拉开战幕,“2025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同步启动。“消费季”依托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女足亚冠联赛等赛事资源,推出系列活动,并同步线上发放千万元体育消费券,推动全民乐享运动、乐享消费。
“春有汉马勇争先、夏有渡江逐浪行、秋有武网竞风流、冬有冰雪映豪情。”武汉以“体育+”为笔,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一条“赛事引领、群众参与、产业壮大、融合共生”的特色路径,让体育不仅成为市民生活的“新风尚”,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发展赛事经济
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
赛事经济不仅带来门票、赞助等直接收益,更联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关联领域,形成强大的消费拉动效应。近年来,武汉先后承办多项国际性赛事,武汉体育W(世界级)、C(国家级)、Han(城市特色)品牌赛事体系日趋完善。
数据见证变化:2023年至今,武汉已举办各类赛事338项13308场,影响力持续扩大,“赛事名城”之势渐显。
2023年,以汉马赛事为契机,武汉首次推出“体育消费周”活动,围绕“动起来,购精彩”主题,设置体育招商大会、体育发展峰会、消费博览会等六大板块。活动共吸引30余万人次参与,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相关消费超2亿元,社会反响热烈。
乘势而上,武汉让“赛事+”效应持续发酵:202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复赛之际,同步推出“体育金秋消费季”,活动带动经济总影响超54亿元,拉动税收增长1.6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1.6万个。武汉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促进体育赛事经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第一批实践案例。
如今,2025年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激战正酣,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赛事相关促消费活动已直接产生消费近1亿元,间接拉动消费约2亿元。
从“单点赛事”到“体系化运营”,武汉正以“十五五”规划为蓝图,从主体培育、场地优化、场馆运营、产业联动等维度发力,让赛事经济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 优供给拓需求
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
体育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国际赛事的高光时刻,更藏在市民家门口的运动场景里。
即便无法亲临“汉超”现场,洪山区好燃时刻智慧体育公园的夜晚,社区五人制足球赛依然精彩,灯光下的汗水与笑声,是“全民运动”最生动的诠释。
从政策支持、主体孵化、项目保障三方面入手,武汉持续优化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当前,武汉正组织实施城市更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动“体育用地存量”转化为“项目增量”,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截至目前,武汉市体育场地总数达45773个,涵盖96种类型,总面积442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计提升至3.21平方米,“12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 强链延链补链
促进产业融合壮大
体育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运动本身。以赛事为引擎、资源为依托、场地为载体,武汉将“经营城市”理念融入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体育+”多业态融合路径,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探索“体育+金融”,武汉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场馆运营、制造业升级的专项授信;创新推出“中银体创贷”,为体育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融资;通过“商行+投行+投资”模式设立产业基金,扶持潜力企业成长;探索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将赛事转播权、门票收入、运动员合同收益等资源转化为金融产品,让“体育资产”焕发新活力。
多重利好之下,武汉培育出自由时刻赛事公司等3家“两倍速增长”企业、10家行业领军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多元动能。
探索“体育+文旅”,武汉让“运动”与“风景”双向奔赴。对“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赛事予以资金倾斜,推动体育进景区、进商圈、进社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智慧跑道、汉马成功入选2025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武汉新名片。
拓展“体育+商业”,武汉构建起“全链条融合”的消费场景。体育消费周、金秋消费季等活动,串联起 “赛、食、赏、购、游、展” 六大业态。武汉体育消费博览会与“汉运动”线上平台联动,携手全市八大核心商圈,实现“赛事引流—商业承接—文化赋能”的全链条融合。
武汉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体文旅商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体育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武汉市体育局局长雷利军表示,武汉将持续深化“体育+”战略,建设“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推动体育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为我国城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武汉样本”。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