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结合惠民生促消费 做强国内大循环

发布时间:2025-10-29阅读:24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全会将“惠民生”与“促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紧密结合”,深意存焉。许多党员干部群众感到,这为做好扩大内需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的身上。这既是稳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 把民生工作做实做细

为消费注入持久动力

在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后,武汉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杨海文感受深刻。

他提到,消费市场的“源头活水”应当是居民“有钱花、敢花钱、愿花钱”的可持续状态。而做实做细的民生工作是稳定消费预期的核心抓手。杨海文提到,要重视“民生—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既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又通过消费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后会形成新需求,进而推动供给侧创新,最终实现民生福祉与经济质量的双向提升。

“作为人力资源行业工作者,感触很深。”湖北腾飞人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宝荣说,“‘十五五’,民生为大。抓民生就是抓消费、保民生就是保增长。”

就业是收入的源头,更是消费的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投资于人”,而稳就业正是“投资于人”的首要落点。胡宝荣提到,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敢消费”。同时,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劳动报酬,让居民“能消费”。

她说,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是有效的内需激励政策。人力资源行业在其中扮演着“稳定器”和“催化剂”的角色,可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让劳动者就业有门路、收入有盼头、保障有依靠,最终将他们转化为消费市场上充满信心的主体。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子骏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这一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既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应有之义,也是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

“数字技术赋能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通过精准匹配服务供给与个性化需求,为居民创造了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消费环境。例如智能养老平台根据老人健康数据推送定制化康养方案,数字教育平台基于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培养路径。”毛子骏认为,这种精准适配增强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也激活了康养服务、健康管理、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多元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当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个人的每一次消费选择既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需求支撑,为国家经济良性循环贡献力量。

■ 聚焦民生痛点难点

寻找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民生新需求是产业升级的“指挥棒”。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业务合伙人、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吴攀观察到,当前,居民需求从基础消费转向健康、养老、数字服务等领域,“需求升级”倒逼企业创新,本质是民生痛点催生的新业态。

吴攀表示,下一步,他和团队将紧跟政策导向,将资本与新需求、新供给紧密结合,“我们将敏锐洞察新需求带来的投资机会,投资专注于研发创新产品、打造优质服务的企业,推动它们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一老一小”服务提升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高度,令江汉区万松街道云天社区党委书记刘阳感到使命在肩。他说,这些部署直面民生需求,也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真正实现了“惠民生”与“促发展”的同频共振。

刘阳提到,老年群体的需求已从基本生活照料拓展到对品质生活和价值实现的深层渴望。“全会提出的银发经济,正是推动社区养老从‘有’到‘优’、从兜底保障向品质服务升级的关键指引。”他表示,社区服务必须向精细化、多元化转变。

社区作为托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积极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公益补充”模式,整合闲置资源开展日间托育、周末托管等服务。这不仅是解除家庭后顾之忧的民生工程,更能释放年轻父母的职业活力。刘阳表示,将坚决贯彻全会精神,把“一老一小”工作做实做细,既守牢民生底线,更拓展发展空间,让顶层设计在基层实践中生根开花。

在武汉长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办公室里,研发负责人艾畅和团队成员就家用激光嫩肤仪如何结合AI技术优化升级进行着讨论。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艾畅感到振奋,“对未来信心满满”。艾畅表示,企业应主动顺应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时刻贴近市场和消费者,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握消费升级的趋势,从质量、服务、性价比上下功夫。

他感受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观更加科学、理性,作为一线研发人员,要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中找准市场信号,和消费者共同推动供给端的创新与变革。“我们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供给产品的质量。”

■ 提升公共投入

为消费和创新“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医疗卫生领域,“惠民生”正是“投资于人”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武汉市第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龚子龙表示,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人力资本支撑,必须推动卫生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他认为,未来,应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扩大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和医防协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在基层享受到连续、协同的健康服务。同时,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提升国民健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他表示,还应通过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提升服务可及性,并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基础。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汪拥军认为,无论是实现民族复兴、应对国际科技竞争,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而教育,正是投资于人、提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障。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汪拥军深感责任重大。他提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更要守正创新,推进“五育并举”,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今年,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95后”生活管家周佩文在江汉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最近,她正在学习老年人心理慰藉等方面的课程。

“养老服务行业是与生命健康紧密相连的专业领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周佩文表示,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工作后,她主动学习老年病照护、康复护理等专业内容,参与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长者和家属的认可。

“国家强调终身学习,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说都是挑战和机遇。”周佩文感受到,医疗技术在进步,患者需求在升级,养老护理员也要在工作中通过行动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她表示,未来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职业生涯中,用专业服务守护患者健康,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发展的‘人力资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才能更好地参与和分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