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慧”种田 武汉解锁现代农业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29阅读:239

科研人员不断培育更丰富的玉米、莲藕等农作物新品种,“植物工厂”里蔬果实现规模化循环种植,装有“北斗”系统的农机在智慧农场里来回忙碌……近年来,武汉市聚力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上加速布局,一批育种研发、农业生产、以及智慧农业等典型,展露出科技兴农亮眼之姿。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到2026年,武汉市将新增农业科技企业80家,研发新品种200个,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设施渔业达到46万立方米,并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5家,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20万亩。”

技术闯关支撑农作物“种子”安全

初秋武汉,微风不燥。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北部园区实验基地,高级农艺师徐长城头戴草帽,在田间给玉米做杂交授粉。

他从腰间“围裙”口袋里抽出一张羊皮纸袋,接在玉米花下,另一只手轻摇花穗,黄色的花粉落在纸袋上。随后转身揭下另一株玉米上套好的袋子,将花粉倾倒在已吐丝的玉米顶上,再把套袋放回。

“秋季主要做材料创新,农作物育种要有种质资源,才能开发新品种。高峰时期,仅玉米这一个品类,我们就有一千多种种质资源。”徐长城说。

9月26日,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北部园区实验基地,高级农艺师徐长城给玉米做杂交授粉。

据介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在蔬菜、水产、作物、林果等领域开展农业科技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解决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问题,将科研成果落地运用并复制、推广,是我们承担的重要使命。”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9月25日,在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莲藕基地,工人们手持水枪冲洗,白胖莲藕破泥而出。清洗、装袋、装箱……工人们娴熟动作下,新鲜莲藕运向市民餐桌。

金水祺良公司负责人介绍,6000余亩莲藕种植基地中,近700亩种植的是鄂莲10号莲藕。公司成立不久,就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达成深度合作,从保障市场供应、病虫害防治、综合种养等方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9月25日,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采收莲藕。

基地种植的鄂莲10号莲藕采用近年来新探索的“返青早熟栽培”技术,提早了鲜藕上市期,每年近5000吨莲藕从这里销往东南亚各国及本地商超。

据悉,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还培育出世界首支“试管藕”,培育出高产莲藕新品种“五月早”每亩仅需4两种子;选育的“玉香金”鲜食玉米、“武皇芯”小白菜、”武苔号”菜薹等11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工业化”种植让农业生产简单高效

眼下虽已入秋,但武汉植物方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内,大大小小的草莓仍挂满枝头。

进入植物方舟种植间之前,需穿戴隔离衣帽和鞋套,经两次鞋底消毒,穿过风淋室,程序堪比进入食品生产车间。

在这座被称为“植物工厂”的种植基地,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温、水、气、肥等要素,通过AI、物联网等新技术精准控制——可调节植物生长灯、空气传感器、基质传感器、智能水肥一体机、新风设备、视频监控等通过相应控制系统,集成到中央控制器,再通过工业化种植平台进行操作,可一键开启标准化种植。

9月16日,武汉植物方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室。

“在立体、高效、稳定的生产环境中,农作物可实现规模化周年生产。”植物方舟公司种植工程师聂维说,“比如草莓,普通种植一亩地年可产两至三千斤,植物方舟90平方米的种植间,通过立体化循环种植,年产量可翻一番。”

植物方舟公司相关负责人罗凡介绍,工业化种植方案涵盖从前端照明控制、传感器等基础设备,到中端智能环控系统,再到后端的种植生长模型等全过程。

“一般以12个月为周期做循环种植实验,期间调整光照、水、肥、温度等参数,根据实验情况更新生产模型,以达到更高产量和更好品质。根据模型一键操作,未来的农业生产是简单、高效、智能的工业化模式。”聂维说。

目前,植物方舟公司的种植方案在湖北云梦县、浙江绍兴市和北京均有应用。

“北斗”农机引领新农人智慧化种田

秋风习习中,位于武汉黄陂区的永旺智慧农场水稻基地里,金黄的水稻垂下了头。安装了“北斗”系统的收割机在稻田来回穿梭,根据规划好的路线依次收割水稻。 

稻田边,灌溉渠里的水缓缓流过,巡田人员打开渠边智能闸门柜,启动开关,闸门自动降下,闸门柜上方有用来供电的太阳能光伏板。

“以前农田上水、排水靠人力,农忙时60多个工人一起上阵清渠、放水。”武汉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丹说,“现在什么时候放水,放几厘米,根据农情智能检测系统提示,可以用手机一键完成。”

胡丹介绍,合作社2023年建成基于北斗的综合集成型智慧农场,除智能农机装备和智能灌溉系统,农场还建有农情智能监测系统和物联网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可根据系统提示及时调整农事生产。

9月18日,武汉永旺智慧农场里的智慧农机。

智慧农场的建设吸引来了一批年轻的新农人。

“因为爱好无人机来到这里工作,4年来,越来越觉得科技种田是一件有成就、有趣的事。”25岁的陶哲是一名无人机飞手,日常负责农作物飞防和植保等工作。他说,“无人机做飞防,一人一小时可完成200亩地,靠人工则需好几天。”

目前,永旺智慧农场有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各类智慧农机100余台套,全部安装“北斗”系统,与农场15名农机手一起,为包括农场2000亩核心地块在内的2万余亩周边农田提供智能化服务。

上一篇: 武汉成小米智能家居“大本营”

下一篇: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