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增幅超五成 创新成为民企生存发展“必答题”
在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全球领先的显示面板在精密设备间流转,即将装入世界知名品牌的智能终端;在汉口北国际贸易城,来自云南、南美的鲜花通过高效数字化供应链,以更低成本、更高鲜度迅速抵达市民家中。这些鲜活场景,成为武汉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10月17日发布的《2025武汉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0强、服务业企业100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民营企业首次在百强榜单数量上超越国有企业。“这不只是百强结构的变化,更反映了武汉民营经济整体实力的跃升。”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陈伟诚表示。
民企研发投入大幅提升
《报告》显示,本届综合百强中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届大幅提高54.26%,远高于其营收和利润增速,发明专利占比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数量显著提升。
在近期小米新品发布会上,由TCL华星独家提供的小米17 Pro系列的“妙享背屏”引发关注:手上沾水时弹出免提接听,健身时自动显示倒计时,还支持3D虚拟形象投影等功能。这块“第二屏”已经从功能补充升级为个性化交互核心。
正是对技术的持续追求,推动武汉华星光电成为新增“百亿级”企业,展现出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的蓬勃活力。
“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陈伟诚说,创新形态多样,既有科技突破,也有模式变革。
在汉口北国际贸易城,商户王老板清点着刚到的厄瓜多尔玫瑰,“过去要辗转多个批发市场,现在通过供应链直采,成本降了30%,鲜花更新鲜”。这一场景正是卓尔智联集团有限公司构建现代化供应链体系的缩影。
数据显示,去年,卓尔智联营收达1623.59亿元,同比增长29.71%。该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要用数字技术重构贸易生态,旗下中农网的AI种植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甘蔗长势,化塑汇通过前置仓优化物流,将再生塑料交货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
“出海”企业占四成
《报告》显示,武汉百强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有海外收入的企业40家,正实现从“敲门”到“扎根”的转变。
面对非洲药品短缺,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在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现代化药厂,与当地院校共建实习基地。本地化生产使部分药品价格下降超30%,当地民众用上平价好药。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科技实力,今年9月成功铺设全球首条7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推动高端光通信技术走向世界。
“企业需要破解‘单打独斗缺资源、本地化运营缺经验’的难题。”陈伟诚建议,百强民企可以通过组建出海联盟,实现技术、订单、渠道资源共享,同时提供法律合规等智库支持,助力企业真正融入当地。
《报告》显示,武汉百强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强化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协同?陈伟诚提出三条路径:强化政策协同,建立双向对接机制;强化创新协同,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强化人才协同,推行“双向人才培育计划”。
其实,这种协同效应已在武汉企业中显现。近年来,九州通医药集团持续加大AI投入,形成覆盖物流全流程的机器人产品矩阵。“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了公司的运营效率。”董事长刘长云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投入1.46亿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营收达811.06亿元。
在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去年投入1.9亿元购置820余台智能制造设备,对关键环节全面升级。“通过改造,工厂自动化生产达成率突破50%,实现每8秒下线一台空调。”工厂负责人陈邹介绍。
从研发投入到出海布局,从科技创新到模式变革,武汉企业正以深刻创新认识和坚定实践,不断突破边界,驱动着产业发展的深刻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