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抱团出海”再发力:政企联手跨海抢单,拓展外贸新兴市场

发布时间:2025-09-12阅读:220

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度调整,抢出口、稳订单、拓市场成为各地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

曾以“货到汉口活”闻名的商业重镇武汉,选择主动出击、拥抱变局,以“抱团出海”为关键抓手,在全球贸易浪潮中探索内陆城市的开放新路径。

20257月下旬,武汉市商务局组织三大经贸代表团,带领一批企业分赴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巴西等多个国家,这也是市商务局今年开展的第二轮“抱团出海”行动。此次出访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激光装备、智能电气、医疗器械、农机产品(农业技术)等武汉优势领域,通过政企资源整合、协同出击的模式,高效对接海外市场需求。

这次的行动不仅是对上半年首轮“抱团出海”成效的巩固,也是抢抓国际订单、延续上半年外贸良好增势的务实之举。据武汉市商务局统计,今年已完成的两轮“抱团出海”共促成出访企业对接海外客户超1200家,达成经贸合作意向超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22.3%,跑赢全国平均增速19.4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武汉正通过“产业+商贸+平台”的系统思维,打破传统外贸“单打独斗”的局限,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协同出海,让更多的“武汉智造”“武汉服务”走向世界,形成内陆城市迈向开放高地可持续、可复制的新范式。

一场交流分享:

从外贸突围“新选择”到拓展市场“必选项”

当前,“不出海、就出局”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抱团出海”也从“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必选项”。

武汉市商务局从2024年底启动谋划,并于今年先后开展了两轮“抱团出海”行动,助力企业搭平台、引客户、签订单、拓市场,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两轮“抱团出海”共7个经贸代表团100余家企业,分赴德国、西班牙、俄罗斯、阿联酋、英国、波兰、美国、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巴西、秘鲁等国开展经贸交流。期间,组织8场专业展会、举办9场经贸交流会、拜访52个政府部门、商协会及跨国企业,促成了超1亿美元的经贸合作意向订单。

7月下旬开展的第二轮“抱团出海”行动,相较首轮聚焦德国、西班牙、俄罗斯、英国、美国等欧美成熟市场不同,将重心转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拉美等新兴市场。这一转向并非偶然——随着RCEP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地,以及贸易形势和贸易格局的深度调整,东南亚、拉美等地区正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和“稳定器”。

三个团组已带着成果和收获圆满归来,在8月15日,举办了一场政府与企业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会,既复盘过程、总结成效,也给了参与出海活动的企业向政府建言的机会。

“抱团出海”企业座谈会。

总体而言,基于前期的精细筹备和第一轮“抱团出海”经验,这一轮的出海行动目标方向更明确、需求匹配更精准、组织安排更有序、企业服务更细致。

在出海前,武汉市商务局通过上门或座谈的方式,了解了每家企业的产品、服务、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希望接洽的对象和想要寻求的合作意向。

“我们通过公众号发布原创推文,邀请泰国农机领域的代理商和分销商,并转发给了泰国各个商协会、重点企业及相关组织,就是希望我们在泰国办会当天邀请来的客商一定要是精准匹配企业意向的客商。”带队出海泰国的团组负责人提到

帮助企业拓展客户和订单的同时,“抱团出海”行动立足于武汉产业优势与目的地国家的市场特点、需求趋势,将外贸突围与产业合作两项工作结合起来。

武汉的汽车及零部件、激光装备、医疗器械、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与这些市场的产业需求形成了天然互补。例如,赴泰国的团组聚焦农机与农产品贸易,契合泰国农业大国的市场需求;赴巴西的团组联动服装服饰企业,对接当地消费市场潜力;越南、马来西亚团组侧重医疗、电子产业,2024年,武汉与马来西亚贸易增速超200%,马来西亚已跃升武汉市第二大贸易伙伴,与越南贸易也呈现“规模跃升、结构优化、领域拓宽”态势。

“我们在出海过程中,走访了一些武汉企业建立的海外仓,这些海外仓是可以与本土企业共享的,比如一些设备可以提前出口存放在海外仓内,一旦泰国的客户有需要就能迅速发货,这能够帮助武汉农机产业发挥优势,拓展泰国市场潜力。希望在这样的优势下,武汉能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缩小与沿海城市企业的差距。”上述泰国团组负责人表示。

泰国农机展吸引外国客商驻足。

“我们邀请了巴西当地纺织服装领域的供应商、采购商以及跨境电商企业,向出访企业介绍了当地的市场特点和产品需求,以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打开巴西市场。在三天的展会期间,我们的8家企业一共对接了403家客户,意向订单超过100万元。这也是我们克服了语言不通、产品喜好不同和市场差异等种种困难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出访巴西的团组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在“抱团出海”梯队的整合上也颇有考究。“我们团组有华工科技、东风汽车、盛隆电气、长江国贸4家企业全程随团,作为优势产业代表,同时还组织了20余家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领域企业专项参展,形成头部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的出海梯队,凝聚抱团合力。”带队出海越南、马来西亚的团组负责人表示,这些企业之间既有同业聚合、也有异业互补、还有工贸联动,通过这种“三维联动”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出海协同效能。

而这一系列创新模式,在政府引导下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企业出海降本增效,让出海从“大企业特权”变为了全产业链集体行动。

“政企协同、兵团作战的集约化参展模式,相较于以往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组织性和凝聚力,让企业能更专注于找客户、抢订单,更好地展示产品、对接客户、拓展市场。”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

一次思维转变:

企业从“要我出海”到“我要出海”

“抱团出海”的价值,最终要落到企业的真实收益上。

中材节能(武汉)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硅酸钙板系列产品的企业,公司在2023年开始拓展海外业务。这一次,公司随武汉市商务局“抱团出海”团组赴马来西亚参加展会,产品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据公司外贸经理吴晨林介绍,在展会期间,他们共交换了近60张名片,意向客户有30多家,其中包括2家经销商和10多家建材批发商,预计会有50万美元左右的意向订单。

“以往我们除了参加一些线下展会,更多的是通过线上平台获客,通过邮件与客户建联,这主要碍于成本和效果的考量。”吴晨林提到,这次有了政府的组织和政策的支持,不仅提供了成本补贴,还能更好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企业代表武汉整体参展,既有政府的信用背书,还能够对接当地商会和政府机构等更高平台,获得更好的展示机会。一同出访的企业之间还会互相分享客户和行业信息,有利于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当地市场。

“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参展商的身份参加展会。”武汉华瑞吉祥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春远表示。据他介绍,公司产品比较“冷门”,这是因为公司生产的果蔬清洗加工机械等主营产品设备大、价格高、定制化,要带出去参展较为困难。

2025中国(武汉)—泰国经贸合作交流会。

“我去过很多国家,以往都是一个人出去,找一个当地翻译,到有市场需求的地方转一转。而这次有了政府的组织,我们接触到了泰国农机局、农机协会等一些在当地农机采购方面有分量、有话语权的机构组织,这是最大的优势。”蔡春远表示,这次出海,公司收获了10余万美元的意向订单,公司的产品还得到了正大集团的青睐,对方已表露合作意愿。

不仅如此,此次的“抱团出海”行动让不少此前从未主动“走出去”的企业转变了态度,从“犹豫出海”转向“主动出海”,这背后,是政企协同带来的安全感和机遇感。

武汉水精灵水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丰超提到,这次随“抱团出海”团组赴泰国参展,不仅是公司第一次参加国际展会,也是公司首次直接与海外客户洽谈出口订单。在展会上,公司已经收获了来自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两笔共40万美元意向明确的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水精灵水产以往并没有直接的出口业务,而是通过先把产品卖给江浙等沿海地区企业、再远销海外的方式“间接出海”。“经过这一次活动,我意识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下,出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从泰国回来后,我便着手注册外贸公司,走执照和出口资质申请流程。”丰超表示,这样能够把主动权和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对利润的挤压,还有利于扩大公司在海外的品牌效应。

“湖北有很多企业以往不懂出海、也不敢出海,所以组织‘抱团出海’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跟着政府出去看看,能够转变理念,还能享受政策和便利,我们希望这项活动能够持续办下去。”丰超说。

无独有偶,武汉花源道创意纺织有限公司此前也没有外贸业务,公司总经理张浩谈及,不出口的原因是“信息差”,以往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海外客户的机会和渠道。但当前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供给大过需求,公司迫切需要通过出海拓展经营。

2025巴西圣保罗纺织服装采购展武汉形象展区。

在客户的介绍下,张浩随此次“抱团出海”行动来到巴西。此次行程的飞行距离约18800公里,飞行时长将近25小时,而这次巴西团组里的8家武汉企业,此前从未来过巴西、没有出口过巴西市场,也正因如此,大家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张浩提到,这次参加的展会,比公司以往去过的展会组织得更好、人流量更大,团队成员基本每天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闭馆,三天对接上了近70个客户资源,还与在当地已有面料商行的中国企业进行了交流学习,走访了本地服装批发和面料市场,这也让他感受到了,公司的产品实际上在巴西很受欢迎、且需求量大。“‘抱团出海’活动如果持续下去,产生的影响力或许能够辐射整个湖北以及湖北周边的产能,我们也给了自己一种使命感,要坚持出海,把海外的需求带回给我们的厂商。”

今年4月,武汉提出将实施中小外贸企业“繁星成长”计划。带领企业“抱团出海”,正是对这一行动的积极落实。通过助力一批从未涉足外贸领域的企业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对接客商、拓展市场,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外贸“开口破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条开放新路:

从“腹地城市”到“开放高地”

积极开展“抱团出海”,从企业角度出发谋划外贸工作新思路、新打法,成为了武汉外贸亮眼“成绩单”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2142.7亿元,逆势增长22.3%,增速高于全国(2.9%)19.4个百分点,增幅居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2。

“新兴市场开拓有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武汉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08.1亿元,增长超三成,占比超五成。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分别增长56.3%、48.2%。

事实上,“抱团出海”绝非简单的“抢出口”行动,而是武汉在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比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一行动正在重塑武汉的开放新路径。

从城市定位来看,武汉作为内陆腹地城市,不沿边、不靠海,而“抱团出海”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将政企资源整合形成城市品牌竞争力,这一模式正推动武汉由传统的内陆制造基地,逐步向更具开放性和联动能力的资源配置节点转变。例如,通过与国际市场的产业对接,武汉激光装备、医疗设备和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正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

武汉参展企业与客户签订意向订单。

从产业升级来看,“抱团出海”正推动武汉产业出海从“单打独斗”转变为“集体行动”。过去,武汉企业出口多是单点突破,而现在,通过“同业聚合”形成集群效应、“异业互补”构建产业链协同,让“武汉制造”不再是单个产品的输出,而是“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系统性打法。

从国家战略来看,“抱团出海”行动是对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深度践行了RCEP、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瞄准新兴市场国家,既契合了当地基础设施、工业产品、医疗服务等需求,也为本土外贸企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

“抱团出海”不是一时之举,武汉的目标明确:下一步,将聚焦与武汉市产业契合度高、互补性强的“一带一路”、欧盟等重点区域,以境外展会为重要纽带、以跨境电商为主要抓手、以中间品贸易为重点渠道,支持光电智能终端、汽车、服装服饰、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拓展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新兴市场,扩大同周边国家贸易规模。

同时,已经圆满归来的两轮“抱团出海”行动也并未结束,后续将通过梳理对接清单、跟踪企业推进情况等方式持续巩固出海成果。武汉明确,下一阶段将争取更大力度的财政资金支持,切实降低企业出海抢订单成本。

 

上一篇: 257.5万户!他们为何选择武汉

下一篇: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