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GDP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9月10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武汉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五年来,武汉经济实现了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GDP)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增速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位。
这期间,武汉抓创新促转型,发展动力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实现三年翻番;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武汉扩内需稳外贸,发展格局由主要参与内循环向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从“十三五”期间的3.0%提升至“十四五”期间的8.8%。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033.5亿元,年均增速为10.7%。
武汉强功能优品质,发展模式由大规模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全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保生态护环境,发展理念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转变,“中碳登”碳市场成交量居全国首位。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工业发展迈入“五新”阶段: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科技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产业转型蓄足新动能,实数融合取得新成效,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年均增速7.1%;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11.1%,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同时,多区转型闯关蹚出新路。武汉经开区培育形成了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1个核心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层次丰富的“135”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更加坚实。
武昌区打造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现代服务业体系,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以碳汇大厦引领环沙湖双碳经济带,近千家数字经济企业激活新兴服务业活力。
汉阳区打造多层次创投体系、培育科技型企业、营造创新生态,九州医药供应链平台上线一年多交易金额突破270亿元,带动全区大健康产业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
东湖高新区全面推进全产业链突破性发展,基本形成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去年高新技术企业达58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瞪羚企业54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