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社区”蝶变“超级旅游目的地” 武汉城市更新“有根有魂有活力”

11月9日—11日,由中南建筑设计院承办的2025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在武汉召开。全国建筑大师、业内人士齐聚武汉,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城市更新·价值重构”为主题,聚焦行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设计价值重塑、数字技术赋能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
“起步早、谋划实”,10日,多位建筑业内专家点赞武汉城市更新,“有根、有魂、有活力,在历史建筑修缮与功能活化相结合方面成果突出。”
“修旧如旧”与“新旧对比”并举
武汉对优秀历史建筑的改造非常成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指出,武汉拥有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对它们的改造非常成功:昙华林已建成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街区,咸安坊项目堪称城市更新教科书,巴公房子已成为城市地标建筑。
“武汉城市更新有根、有魂、有活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桂学文指出,武汉在既有建筑改造、老旧街区提升等方面已显成效,在历史建筑修缮与功能活化相结合方面成果突出。
桂学文分享昙华林实践经验时介绍,昙华林立足千年武昌古城,以武汉千年古轴复兴计划为核心,通过“理清格局—植入功能—链接城市”三步法,采用“保护修缮、改造更新、拆除整治”三级策略,打造特色山地文化小镇。其中的瑞典教区牧师楼“修旧如旧”恢复外廊形制,夏斗寅故居“新旧对比”实现历史与现代对话,形成“空间、人文、功能、城市”四位一体成果,成为区域融合、古城融合、城市融合的样本。
武汉古城壹禾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廖芳则从运营角度进行补充:“昙华林以稀缺地理景观为‘视觉锤’,通过‘绿野仙踪’叙事动线、‘梦幻山城’夜间景观及‘城墙与黄鹤楼时空对话’等策略,实现从‘小众社区’到‘超级旅游目的地’的蝶变。”
立足城市资源禀赋
武汉实施城市更新起步早谋划实
未来几年,武汉市将大力实施以“五改四好”为主攻方向的城市更新,并提出“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以用促保’为原则”“推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赓续历史文脉”。
与会专家纷纷指出,立足城市资源禀赋,武汉实施城市更新起步早、谋划实,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扎实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张杰指出,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古建筑资源,它们已成为城市名片,也是城市宝贵的资源。武汉的城市更新立足于继续充分挖掘,把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城市更新不是把历史建筑‘冻’起来,而是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认为,对既有建筑的保护修缮再活化利用,可以更好地“让城市更新项目与城市共生”。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吸引并凝聚人群参与进去,让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说。
打造更具温度的“生活共同体”
武汉城市更新接地气有人气提心气
当前,武汉正在推进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邓东对“转变”感受真切。“来过武汉多次,发现武汉很多地方改造后人气更旺,经济更繁荣,接地气、有人气、提心气,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他进一步阐释,城市更新为不同人群提供共融空间,如夜市、社区广场等,打破社交壁垒,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打造更具温度的“生活共同体”。“‘温度’是城市更新的灵魂所在,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平衡着发展与人文,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支撑。”
桂学文则对武汉城市更新提出建议:可利用“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实现全域统筹;创新“XOD+新PPP+EPC”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三师”(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联创,提升设计水平;聚焦环湖片区、环大学片区等重点区域,推动“更新带治理”与基层治理协同,“让千年文化与现代活力共生共荣”。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