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营经济“热带雨林式”生态算法: “软环境”与“硬科技”双驱

发布时间:2025-05-21阅读:213

4月27日,武汉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现场,政府与企业家的“对话桌”摆成了一座“创新实验室”——这里既测试营商环境的温度,更校准科技创新的精度。当“民营经济政策20条”带着“根企业”培育计划破土而出时,武汉正用“制度创新+技术攻坚”的双螺旋DNA,重构民营经济生态链。

菱电电控车间内,发动机控制模块全自动装配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平均每30秒下线一台产品。

在这场没有套路的座谈会上,“卡脖子”清单与“解扣子”政策直接碰撞。从软实力维度来看,出台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创新提出人才评价“不问出身问企业”、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联审快享”;从硬科技维度来看,实施市级“科技副总”计划、支持民营企业融入“两重”“两新”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协调等政策双轨并行,这些都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政策阳光穿透创新土壤,催生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打造“根企业” 引领民营经济新生态

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市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全市近2万家“四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3%;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占比79.3%。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民营经济政策20条”首次提出要着力发展“根企业”理念。

“民营经济的活力直接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的上限,而‘根企业’正是这股力量中的‘尖兵’。‘根企业’是武汉在民营经济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一名长期关注武汉产业发展的人士表示,“根企业”需具备三大核心特质:源头创新能力、生态引领能力、长期成长性。

“武汉的‘根企业’培育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通过‘政策土壤+创新养分’的系统工程,让民企真正成长为‘主干企业’。”武汉普创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创数据”)总经理焦俊清分析称,“普创数据作为武汉首批‘根企业’培育对象,肩负着向下扎根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向上生长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深刻理解‘根企业’不仅是产业链的关键支柱,更是城市经济生态的创新根系。”

政策护航 培育民营经济成长沃土

2023年,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菱电电控”)智能化新能源电控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式投产。

“通过‘一事一议’专项机制,产业园建设工作直接被纳入‘批前提速’重点工程名录,创新实施‘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一位参与菱电电控智能化新能源产业园建设人士回忆称,“区内成立了项目服务专班,多次组织多部门开展联合现场办公,即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项目整体建设周期较原计划提前近6个月,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赢得了宝贵时间。

政策精准性的另一面,是对企业痛点的“靶向治疗”。2019年,武汉普迪真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迪真空”)迁至武汉江夏区。五年来,在江夏区政府的“陪跑式”服务中,普迪真空实验室真空装备市场占有率跻身全国前列,工业领域自主可控破局新生,企业实现了从20人团队到营收1.6亿元的跨越。

此外,针对民企融资难题,武汉提出“股权投资做引导,债券融资做增信”的思路。政策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项目亏损率最高达100%,政府引导基金在天使基金中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对担保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代偿风险容忍率提高至5%。

从“跟跑”到“领跑” 硬科技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当政府从“管理者”转型为“服务者”,企业也从“跟随者”逐渐成长为“创新者”。

在武汉东西湖区,菱电电控的工程师们每一天都在为数十款尚未上市的新能源车型进行严格的道路测试。这家曾以传统汽车电子起家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时代,正以其独特的技术软实力在行业中独树一帜。

这样的场景在武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硬科技民营企业的全面崛起,正在重构武汉的产业版图。而这种创新潮涌背后是武汉市政府对于民营企业不遗余力的产业扶持。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左右,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以上;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营收预计分别增长20%以上;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02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并获批建设3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1个省级未来产业培育先导区,全年未来产业规模预计达到480亿元。

从新能源汽车到硬科技突围,从“揭榜挂帅”到基金赋能,武汉正以“服务者”与“创新者”的双向奔赴,书写产业升级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