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技术在武汉实现产业化落地
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仅4天,从初次接触到项目落地不到3个月——2月18日,由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创院)联合奥泊(武汉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泊生科”)团队共建的“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正式通过专家论证。这个集结诺奖得主、“蛋白质工程之父”的顶尖团队,将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破译“生命密码”,有望将蛋白质研究关键环节的周期从数年缩短至周级别。
2024年10月,三位科学家因“用人工智能解析蛋白质结构”斩获诺贝尔化学奖,这项跃升为引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如今在武汉迎来产业化“关键一跃”。
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由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教授领衔,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任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蛋白质工程之父”艾伦·费尔斯特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团队独创的“干湿结合”技术,将计算机模拟与实验室验证深度耦合,在抗体设计、工业酶优化等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传统蛋白质设计如同大海捞针,依赖大量试错实验。”马剑鹏以抗体研发举例:常规方法需筛选数万种结构,耗时数年,而AI技术通过模拟亿万级分子构象,可精准锁定目标,“就像给蛋白质装上了导航”。这一技术对突破生物制造“卡脖子”难题、加速抗癌药研发具有战略意义,还将在生物材料学、农业畜牧业等领域大有可为。
令人惊叹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武创院速度”——马剑鹏2024年10月参加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12月初经光谷生物城推荐与武创院结缘,4个月内6赴武汉,其间完成技术论证、企业注册、平台搭建全流程。
“蛋白质设计这件事非常难,我们有好的科研成果,光谷有好的营商环境,武创院有好的转化环境,加上人工智能赋能,我认为产业化的时间和放大点到了。”他与迈克尔·莱维特、艾伦·费尔斯特两位国际教授在光谷联合创建奥泊生科,致力于AI蛋白质设计平台产业转化。
马剑鹏表示,选择武汉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效应。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提供科教人才资源,而武创院“既懂科研痛点、又能打通产业堵点”的转化能力,成为关键纽带。“我们不是在建设普通实验室,而是打造持续产出颠覆性成果的引擎。”马剑鹏透露,团队考察过多个落地选择,最终被武汉打动。
最让他感慨的是:“刚下火车就拿到营业执照,从申请到获批仅4天。”根据规划,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的成立将推动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强链补链,抢占全球合成生物学制高点,助力国家生物经济战略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