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低碳先锋为引领 共创绿色生活

发布时间:2023-07-21阅读:440

种下一片“汉马林”,让绿色低碳引领马拉松赛事新风尚;学校设立“再生资源银行”,存放学生们收集的可回收旧物;度假村项目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实现了建筑节能率达到75%以上……在2023全国低碳日到来之际,武汉公布一批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展现该市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和积极成效。

近年来,武汉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让低碳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

增林扩绿构筑生态屏障

盛夏到来,武汉东湖一片好山好水好风光。作为东湖绿道重要一环的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树林茂密湖水清澈,设有彩虹桥空中步道、观鸟平台、亲水平台等设施,是市民与自然环境零距离接触的绝佳去处。公园通过鱼塘活化再造,形成“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鸟类”共生系统。利用四季苦草及禾本科芦苇进行生物固碳,折合固碳当量为9.6吨/年。绿色低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态势。

4月16日鸣枪开跑的2023年武汉马拉松(以下简称“汉马”),是一匹绿色低碳的“绿马”。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形式,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大会和体育赛事所采用的碳减排国际惯例。武汉汉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波介绍,赛前,“汉马”跑友在江夏区灵山旅游区种下一片“汉马林”,以抵消“汉马”赛事所产生的一部分碳排放量。本届“汉马”通过注销来自企业捐赠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实现史上首次“碳中和汉马”。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位于江夏区湖泗街的海洋村是该区重点打造的绿色生态农业与康养相结合的项目,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朝向、采光通风,采用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无热桥设计外墙,地源热泵技术和新风系统等节能技术,实现了建筑节能率达到75%以上。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打造了“废旧电池报废回收-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动力电池再制造-再使用-梯级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促进我国车用动力蓄电池基础材料行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

生态环保理念融入日常

大兴路小学校园里设立了一座“再生资源银行”,用来存放同学们收集的可回收废弃物,每个班级还设立了“低碳账户”。学校定期对“银行”内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给各班账户存入“低碳值”,鼓励小学生参与低碳环保行动,创建美丽家园。

3月,江汉区北湖街道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绿色繁荣社区”试点项目。“我们以此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务实推进实践应用,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和可复制性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北湖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惠君表示,该街道率先采用综合能源托管模式,对街道内机关办公大楼用电、用水、用气等进行节能数字化改造,预计每年降低街道综合能耗8%以上。同时,推进老旧小区低碳化改造,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口袋公园运动发电器材等多样化低碳生活设施。

如今的武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批低碳社区、企业、园区等勇当低碳先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画卷在江城大地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