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承载记忆的时代坐标
在武汉居住10年以上,当我无数次经过汉口沿江大道,江汉关都仿佛一个经典的坐标,它优雅、挺拔,充满历史感。当我去仔细研究它时才发现,我对它的故事知之甚少。某种程度来说,了解江汉关的过程,就是了解一个武汉人是如何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的过程。
2024年12月2日,镜头下的江汉关。
江汉关的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建筑学家们眼中,它杂糅了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古希腊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风格,却又高度协调、浑然一体。《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保护无锡建议》提出:界定20世纪遗产需满足“历史事件关联性、技术革新性、艺术典范性”,江汉关均符合以上标准。超前的防洪设计、历经百年仍质地厚重的廊柱、石阶、楼梯,工艺精妙的钟楼、玫瑰花窗,皆使得其兼具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功能,历经百年不倒,成为汉口乃至武汉的一道风景线。
仅仅透过建筑学来打量江汉关是浅薄的。当我采访那些上了年纪的武汉人,他们往往会记得江汉关与租界的关系,“起初是外国人建的”。江汉关自诞生起,经历了清政府、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它前面的广场街道曾发生过游行、洪水、献金运动,当然还有运动会、演讲、跨年的狂欢。
江汉关的钟声,已经响了百年。它融入了本地居民的记忆与生活之中,人们曾靠它起床、做饭、上班。直至今天,这钟声又让人觉得安稳、安心,曾经在钟楼老化的短暂时间,因为“钟声不响,报时不准”,人们还多次向海关投诉。江汉关,不仅仅是一栋外国人所建的建筑了,它因为和武汉人一起经历了太多的悲泣欢歌、历史沉浮,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承载乡愁与记忆的坐标。
当我完成了江汉关的报道,仿佛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户口上的“新武汉人”,更从精神上对武汉气质更为亲近了。建筑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文明,探索更多的城市坐标,就是熟悉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