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吸金力”逐步扩大,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出炉

发布时间:2023-01-13阅读:530

我市民营企业数量有多少?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强不强?民营经济的就业情况如何?1月10日,《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炉,全面系统“把脉”我市民营经济综合性年度发展状况。

针对长期困扰武汉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监测和分析等问题,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统一战线智库专家深入调研,开展了10场专题研讨会,走访100多家市直相关部门、商会、协会、企业,收集各类数据1000多条,历时半年完成该报告。

报告分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结构状况、主要特征、值得关注的问题、推动武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等五个方面,旨在全面客观展示武汉民营经济发展全貌,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激发学术界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提振企业界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干劲。

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蓬勃

全市民营经济呈现“五四五六九”

《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底,武汉民营经济纳税总额占全市纳税总额的49.4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5%,民营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专利授权量的45.8%,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1.19%,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54.20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8.07%。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显现出‘五四五六九’的特征,即贡献了约50%的税收、40%的地区生产总值、50%的技术创新成果、60%的城镇劳动就业、90%的企业数量,为加快疫后经济全面恢复、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市社会主义学院二级研究员吴永保指出,当前,不断激活民营经济这一最富活力、最有潜力、最具创新力的市场主体力量,不仅是加快武汉实现经济复苏的对症良方,更是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治本之策。

民营经济“吸金力”份额逐步扩大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八成在民企

《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6.57万户,增长44.30%,占全市新增市场主体的98.55%,民间投资的增速达到18.6%。

从“吸金力”来看,武汉民营经济在“大盘子”中份额逐步扩大。数据显示,民营“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数量占全市“四上”企业的80.5%。2021年,全市民营“四上”企业数量9803家,增长5.1%;营业收入17220亿元,增长25%;利润总额748亿元,增长6.5%;民营“四上”企业营业利润率达到4.34%。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民营企业创新力强劲,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努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动力,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全市民营企业专利授权量39560件,增长80.67%;发明专利授权量2700件,增长69.49%;国际专利申请量103件,增长39.19%。

不仅如此,民营经济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从业人员达到388.0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1.19%。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88.13%集中在民营企业。

让更多企业界人士坚定信心和决心

放心大胆地发展

基于数据和调研,《报告》提出,近两年,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远远大于注销和吊销的民营企业数量,市场信心稳步恢复;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竞争性行业,新兴行业民营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的税收贡献较大。

“在充分竞争性行业,民营企业占有绝对市场份额。”统战智库专家,民建市委常委、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艺璇指出,营收百强榜单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是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重点民营企业,其能级结构也反映了全市民营经济的特点、亮点和增长点。

她表示,《报告》反映了民营经济在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的重要力量,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中展现的新生力量,让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坚定信心和决心,放心大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