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需求、实践、前沿 武软用数智技术锻造“能引领产业”的新工匠
求职面试的屏幕前,AI考官以“火眼金睛”扫过海量简历,“秒读”关键信息,精准筛选出与岗位匹配度最高的应聘者;进入面试环节,它凭借独创的“人岗匹配算法”,围绕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维度展开提问,最后用一组精准数据算出应聘者与岗位的契合度,为企业用人提供科学参考。这一“AI面试官——多模态一站式智能招聘系统”,正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武软)在刚刚落幕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校赛)总决赛中摘得金奖的“明星项目”。
陈刚师徒合著钳工教材。
信息学院学子备战世校赛“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
文耀明团队征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省复赛获金奖。
“职教出海”为南非搭建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2022年,武软(武汉开放大学)成功获批湖北省首批“荆楚工匠学院”建设单位。三年来,这所扎根中国光谷的职业院校,始终以“三瞄准”为航向——瞄准企业需求、瞄准实践运用、瞄准前沿技术,用数字前沿技术为“新工匠”人才培养注入动能,一步步从“精准适配产业需求”迈向“主动引领产业发展”的新高度。
瞄准企业需求:让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AI面试官’的诞生,源于合作企业的‘招人痛点’。”项目指导教师周俊杰回忆,此前走访企业时,HR常常抱怨:面对几百甚至几千份简历,逐份筛选要耗费大量时间,面试时还容易因主观判断错失合适人才,“招人不快、不准、不省”成了行业普遍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周俊杰带着学生团队连续走访“武汉·中国光谷”市域产教联合体10余家成员企业,白天与HR聊招聘流程,晚上围着电脑讨论技术方案,从简历识别算法优化到面试问题库搭建,再到契合度模型构建,团队反复打磨了近百个版本。如今,这套系统已被多家合作企业采用。某科技公司HR李女士坦言:“以前筛选500份简历要2天,现在AI面试官1小时就能搞定!”
“瞄准企业需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人才培养跟着产业‘跑’。”武软信息学院副院长鲁娟介绍,早在两年前,学院就试点“AI+真实场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完整经历“市场调研—技术攻关—编码实现—测试运营”的全流程,毕业即能上手工作,深受企业认可。
放眼整个武软,“对接产业”已融入办学每一个环节:为匹配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学校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项目实践”“工业互联网运维”等29门高质量技能培训课程,课程资源年更新率超30%,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建立“产业教授+工匠名师”联动机制,聘请华为、东风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他们不仅带学生做项目,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数智化协同平台更是实时“捕捉”企业技术需求,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去年百度APOLLO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升级后,学校立刻新增“自动驾驶数据标注”“车路协同实训”模块,华中数控今年4月发布10型人工智能数控系统,一个月内新机器就出现在了学校的实训室。
瞄准实践运用:让技能在“真刀真枪”中打磨
10月11日,机械工程学院实训室内金属碰撞声不断。“荆楚工匠”、首批武汉市技能大师陈刚紧盯学生操作,要求将2米高、30公斤重的传动装置在10分钟内拆完,零件无缺、摆放整齐,“每个动作都要精准到毫米”。
深化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武软积极推行“教学工场”模式,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搬进课堂:与华中数控等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合作开设“现场工程师班”,与烽火通信共同开发“5G承载网络运维”1+X证书标准,将企业工匠岗位要求转化为课程模块等种种举措,无一不是主动融合于企业生产的生动实践。“唯有‘真刀真枪’练技能,才能培养经得起检验的工匠。”
日常训练是“练”,赛场比拼是“验”。学校强化竞赛与教学融合,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创结合”机制,将竞赛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今年8月,人工智能学院三支代表队首战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获1项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指导教师汪晓青称,备赛是反复打磨的过程,学生虽然已熟练掌握操控硬件与Python编程,但需优化机器人动作效率与稳定性,团队逐个动作尝试、逐个程序调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场景。今年,电子商务专业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在课程中增设“短视频剪辑”和“互联网产品运营开发”等前沿内容。
武软实践成果丰硕:陈刚师生团队合著《钳工实践技能》教材,推动全省钳工实训升级;生命健康学院“离子液体制备方法”、机械工程学院“转轴打磨器”获国家专利;与华中数控合作的“订单班”,2025年培养的65名智能数控系统调试工匠中,23人获评企业“星级工匠”。这些源于一线与赛场的成果,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工匠动能”。
瞄准前沿技术:用数智化重塑“新工匠”培养内涵
“你的发声频率偏高,气息不够稳,看屏幕上的波形——这里应该再平缓一些。” 在位于创新创业大楼14楼的工作室中,大三学生文耀明正在用“个性化声乐训练仪”给学弟学妹作演示。这个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省复赛金奖的项目,融合了声学技术与AI算法,通过探测头采集发声数据,再用可视化电子屏实时反馈问题,让声乐练习从“凭感觉”变成“靠数据”。
“这个项目能成功,多亏了学校的‘跨学科融合’平台。”文耀明说,他是信息技术大数据专业学生,对声学技术一窍不通,学校帮他组建了跨学院团队——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老师负责声乐指导,电子工程学院的同学设计硬件设备,创新创业中心的老师提供项目支持。“不同专业的人一起头脑风暴,才让‘数字技术+艺术’的想法落地。”目前,该项目已与3家艺术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即将投入市场。
“瞄准前沿技术,才能培养出引领产业的‘新工匠’。”武软校长刘佳霓表示。就在今年9月,学校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成立“职业教育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将用前沿技术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武软率先完成数字基座对接,获评“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成熟度”A级。学校还承办了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观摩点展示、平行会议等重要工作,在2025高职院校未来发展论坛暨第十七届CNKI高职院校校长会议上分享数智化驱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经验探索。
武软职教经验走向世界:“烽火产业学院”在印尼、南非落地,为当地培养通信技术工匠;“丝路电商工坊”帮助东南亚国家搭建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为乍得开发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标准》,被该国政府采纳并纳入国家职教体系。
“在省级工匠学院建设过程中,武软正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智赋能,探索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新路径。”武软党委书记蒋兴鹏介绍,通过系统化改革,学校已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工匠培养体系,着力培育兼具精湛技艺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毕业生以专业能力强、数字化素养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