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重器从武汉启航

发布时间:2025-08-31阅读:213

武汉船机建造的新一代浅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

4条钢铁“巨腿”伸入湛蓝波涛中,如同力大无比的搬运工,8月3日,由中船集团武汉船机总包建造的两座新一代浅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发往沙特,执行深海作业任务。

该型平台被形象地称为“海上高脚屋”,能够在复杂海况下完成起升、货物起重和自航等任务,作为专为海上油田服务设计的新一代装备,集成多项自主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此类平台的设计与建造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工信部批复并授牌。它是我国第五个、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基地。11年来,武汉不断发挥深海领域人才、科研、产业基础等优势,一批面向深海的“武汉造”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武汉正努力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武汉造”助“蛟龙号”深潜海底7000米

在世界海洋装备建设中,武汉已成为中国“出海”的主力军。

我国首艘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由中船集团武昌造船建造。该船不仅成为“蛟龙号”的母船,更实现了潜水器收放等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深海一号”于2018年12月8日在武汉下水,2021年8月3日执行首个大洋综合调查航次。同年,“蛟龙号”搭乘 “深海一号”来到马里亚纳海沟,又一次完成7000米级深潜试验。

作为国际先进的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显著提升了我国大洋资源探索与海洋权益维护能力,对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能力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一号”建造总工艺师、武昌造船正高级工程师安志杰介绍,团队通过集成优化充排压载与深海样品处理流程,建成高效作业“流水线”,并攻克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控制难题,首次实现全频段满足的严苛指标。此后,武昌造船又交付综合作业能力更强的“深达号”,持续支持我国深海抢险与工程作业。

迈向深海,探索未知,一路创新突破。

2017年6月3日,由武昌造船为挪威萨尔玛集团建造的世界首座大型半潜式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交付使用。这座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深海养殖装备,集先进养殖技术、环保理念与顶尖海工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智能养殖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

“该渔场可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被国际养殖业誉为深远海养殖的‘新纪元’”,武昌造船“海洋渔场1号”项目总监陈海勇表示,该项目在研发与建造过程中,完成多项技术创新,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一项目的成功交付,也让中国跻身国际高端深海养殖装备的第一梯队。

“大国重器”挺进深远海

海面越走越远,海底越潜越深。近年来,“武汉造”装备朝着深远海不断拓展着广度和深度。

2023年8月28日,由武汉船机牵头建造的新一代18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建设从近海迈入深远海。

我国深远海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达27.8亿千瓦,目前利用率不足1.1%。未来九成以上的海上风电项目将位于深远海,对施工装备提出更高要求。

武汉船机平台建造项目经理董诚介绍,“港航平5”历时两年研发建造,作为推动我国海上发电向深远海迈进的“大国重器”,该平台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深远海水下深度过深、大风机起吊等一系列难题,达到了可满足26兆瓦风机的施工作业要求。平台最大起重能力1800吨,最大作业水深超过70米,作业范围可达离岸3000海里。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巧梅指出,该平台将推动我国从“近海—小风机”时代跨入“深远海—大风机”时代,对能源转型、海洋经济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海采矿领域,武汉船机参与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其布放回收系统、伸缩补偿装置等关键设备已通过东海与南海实船验证。

2024年,“海葵一号”“海基二号”两大装备入选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海基二号”是我国首座超300米水深远海固定式平台。武汉船机为两者提供核心装备,包括潜液泵系统与多台海工吊机,体现了在高端海工装备的全面配套能力。

武汉船机技术中心赵彬表示,这些成果加快了我国船海工程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为我国深海开发贡献了力量。

“小巧智能”海底大显身手

在深海精细作业与极端环境适应领域,“武汉造”的创新体现在“小巧”与“智能”。

由中国船舶719所研制的全球首台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麒麟”号,下潜深度达1000米,待机时间超10小时,具备游泳、潜水和海底爬行能力,可满足复杂海底环境的精确观测与辅助作业需求。2021年8月,该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进入产业化阶段。

719所首席专家陈功表示,“麒麟”号将为海洋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与应急搜救提供新手段。华中科技大学、海王机电等本地单位参与研制,标志着湖北在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同样体现“小而精”特色的,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学子研发的“仿生水蛇式海底管道检测机器人”。该作品在第十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团队负责人刘轩睿介绍,机器人采用模块化仿生设计,模拟水蛇运动姿态,可灵活穿梭于深海管道,并能分体进入狭窄区域,有效解决传统设备适应性差、检测盲区多的问题。随着海洋油气管道规模扩大,该类装备对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深海实力”的背后,是雄厚产业基础与集群优势。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唯一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产业链较为齐全,链上企业机构超100家。目前,武汉以武昌区、新洲区为重点,分别加快建设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和建造集聚区,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新型产业链。同时,以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依托,重点承载交通航运行业技术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719所、武船等“国家队”正在与高校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闭环。

一条贯穿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一批体量庞大与精巧智能并重的深海装备不断涌现,武汉这座内陆城市正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与远大的产业抱负,将“武汉造”的旗帜插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