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要来了,武汉抢先出手

发布时间:2025-08-31阅读:241

月底的武汉,传来一个重磅消息:中国信科集团,正全力冲刺“千亿级”目标。到2028年,这家在汉央企要奋力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而它的王牌,正是6G。

乍一听,这是一个宏大的数字。但它背后的逻辑很清晰:6G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经济话语权的争夺。

6G究竟是什么?

它不是5G的“加长版”。未来6G的速率是5G的10倍,时延降至亚毫秒级。那意味着,全息通信、沉浸式办公、智慧工厂、低空经济都将成为现实。

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些场景——

高原之上,救援队员戴着头盔,实时与千里之外的专家连线;

深海采矿船上,高清视频信号不再中断;

城市道路里,车与车、车与路能在厘米级精度下实时沟通。

这些不是科幻,正是6G的能力。

在中信科移动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测试一款超薄相控阵天线,它能让手机直接连上卫星。“全域覆盖、场景智联、网随人动——6G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公司总经理范志文说。

事实上,中国信科已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它联合中国移动、北大推出的全球首个“6G系统样机”,攻克了天线功耗、体积和成本的瓶颈,被视为未来大规模商用的前奏。

更重要的是,中国信科主导制定了20余项国际标准,仅在湖北,就贡献了1500多项6G专利,让中国6G专利申请量占到全球40%以上。

有欧洲工程师参观后感叹:“这已不是追赶,而是定义未来。”

但“千亿目标”并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场产业跃迁。

6G将带动怎样的经济效应?研究预计,6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结合后,每年可为全球GDP新增超1万亿美元。

这种红利,中国信科已经在武汉做了验证。

光谷的硅光芯片、光模块企业,因信科的需求快速成长;

低空经济试验区,无人机正用6G自组网进行编队飞行。

一个完整的链条,从科研到制造,从产业到场景正在形成。

有人说,光谷实现了从“一束光”到“一座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信科功不可没。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企业,它聚焦6G、海洋通信网络、光通信器件、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芯片等领域,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2%以上投入研发,核心技术全球领先,支撑起全国光电子产业“半壁江山”。

武汉的优势在于“不偏科”。

科研上,有华科大、武大等高校的支撑;

产业上,有芯片、模组、设备的上下游生态;

场景上,有智慧交通、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的落地条件。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评价说:“武汉是全国少数具备通信科研—设备制造—场景应用全链条优势的城市之一。”

这种全链条优势,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中国信科集团光迅研发的1.6T硅光模块,打破了海外垄断,让国内数据中心成本下降30%;烽火通信的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服务全球40亿人口。

千亿目标,不是虚张声势。它背后,是国家战略、产业链整合和地方经济转型的共振。

从产业基金、场景应用,到人才政策、国际交流,武汉正在为中国信科量身打造一条“冲刺跑道”,谋划了6G及卫星互联网、光电合封、光纤上车等重大项目。

这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扶持,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过去30年,中国通信业经历了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超越。如今,6G已在路上。

中国信科集团党委副书记戈俊透露,集团“十五五”期间的总体思路,正是瞄准千亿目标,着力推进光通信、移动通信等传统支柱产业,抢抓AI和算力机遇进一步扩展光电子产业,全面布局6G及卫星互联网、硅光、车联网、海洋网络等战新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在飞机上开视频会议、在沙漠里直播、在家中与远方亲友全息互动时,会想起今天的武汉——正是在这里,中国信科把未来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