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力推进转型发展 做强消费主引擎 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

发布时间:2025-01-10阅读:262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着力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支撑,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为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武汉贡献!

————————————

■ 新引进首店300+ 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上加力提效,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深入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做强消费主引擎。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加快开发数智诊疗、家用机器人、新一代低空飞行器等消费产品

积极拓展数字消费、服务消费,加快开发数智诊疗、家用机器人、新一代低空飞行器等消费产品。建设武昌滨江天街等3个消费新地标,引育5家高端酒店,设立市内免税店。培育推广特色美食街区,新建5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新开品牌连锁便利店200家以上。建设“武汉名优”消费品展示中心,打造10个新消费品牌培育基地。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新引进各类首店300家以上。

· 争取国家在汉布局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业备份基地

争取国家在汉布局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关键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备份基地。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校友招商,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800亿元以上,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80个。

· 做强11家内外贸供应链平台和企业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领跑者”企业50家,打造汉正街、汉口北内外贸一体化基地。壮大外贸主体,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00家以上,进出口规模百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做强11家内外贸供应链平台和企业。打造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10个,创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2个、公共海外仓2个。

■ 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产业化 人工智能等产业增长20%以上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

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聚势突破,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先善为,着力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要向新而行、向高而攀,让“武汉制造”在转型发展中强筋健骨、再铸辉煌。

· 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支持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8家湖北实验室产出标志性科技成果10项以上。启动建设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加快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等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设施预研,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引育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100家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3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个,开展颠覆性技术攻关15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项以上。引育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100家。

· 深化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

深化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新建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创新园区(楼宇)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30家。围绕前沿领域和优势产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10家、中试平台20家以上。培育1000名技术经理人,推动3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汉落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70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3500家。

· 吸引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30万人以上

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吸引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30万人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万人以上。

· 实施集成电路强链补链项目10个,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

推进国家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新开工锐科光纤激光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新投产长飞第三代半导体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加快推进九峰山科技园等园区建设,实施集成电路强链补链项目10个,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

· 规划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规划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推动东风云峰、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等企业释放产能。培育工业母机领军企业,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开展北斗规模应用试点,推广应用项目80个。

· 新增人工智能创新平台5家

滚动实施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600个以上。新增人工智能创新平台5家、市级核心产业园3个,开通低空飞行商业航线10条以上、城市治理类航线1000条以上,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健康、商业航天等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量子科技、先进半导体等13个细分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培育“未来之鹰”企业50家,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 建设东湖开源社区

新增上市企业8家以上。加快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支持筹办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建设东湖开源社区,筹建开源创新中心,打造武汉工业软件园。

· 争创全国首批“万兆先锋”城市

争创全国首批“万兆先锋”城市,开展数据流通利用建设试点示范,高性能算力总规模超4500P。

· 部署20个垂直行业大模型及应用

部署20个垂直行业大模型及应用,小米科技园二期、金山武汉总部、达梦中国数据库产业基地投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

■ 打造海陆空三条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枢纽城市。推动开放平台提质增效。

在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上勇挑大梁,着力增强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 建成通车沿江高铁武宜段

统筹建设五大城市组团。统筹推进武汉新城六大片区开发建设,建成投用华工正源一期等5个中轴线标志性项目,推动“六横五纵”道路建成通车,增强对武鄂黄黄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进都市圈航空货运一体化发展。推动光谷长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武汉至黄梅高速公路武汉段,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桥等项目建设,建成通车沿江高铁武宜段。

· 争创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

加快建设国际枢纽城市。打造海陆空三条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推进江北铁路香炉山站改扩建、阳逻港西港区多式联运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

· 支持重点企业在汉举办供应链大会

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5个枢纽经济示范区。优化提升19家供应链平台功能,围绕优势领域培育引进供应链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在汉举办供应链大会,打造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

·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促进武汉都市圈与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常态化会商机制,落实三年合作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 推动三峡集团总部基地建设

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与在汉央企合作,推动三峡集团总部基地建设。

· 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

扩面提质“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对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 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武汉指数” 三环内江滩全线贯通

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上持续深化,着力建设美丽武汉。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全面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加快武船片堤防改造、汉江南岸综合整治。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城市。

· 建成环鲁湖生态治理项目

实施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环鲁湖生态治理等项目,推动优化武湖、涨渡湖等蓄滞洪区安全功能,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任务。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500个,力争PM2.5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完成管网混错接改造和缺陷修复1200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基本实现全市域无黑臭水体。源头防控土壤污染。开展沿江1公里化工腾退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完成“无废城市”建设任务。

· 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城市

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城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推动华能阳逻电厂、国能青山电厂、武钢自备电厂升级改造。创建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业园区1个、绿色工厂20家。拓展碳普惠应用场景,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武汉指数”。

· 打造世界级城市江滩公园

建设东西山系山林步道,新改建绿道105公里。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实现三环内江滩全线贯通,优化运营管理机制,打造世界级城市江滩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