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零售业创新提升 即时零售飞轮转动

发布时间:2024-12-26阅读:33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重点任务之首。这也给培育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多期待。

12月16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在“推动多元化创新”部分提出,支持到店与到家协同发展,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平台下单+就近配送,门店下单+即时配送),探索“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等新模式。

在商务主管部门明确将即时零售作为推动零售业创新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的同时,地方也尤为重视这一零售新业态的发展。12月9日,《深圳市推动即时零售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提出提升即时零售业态规模、完善即时零售公共服务、加强即时零售人才培育三大目标,旨在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即时零售产业发展高地。这也是地方为即时零售这一新业态发布的首个行动方案。

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时零售已经从平台外卖业务的一个分支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标杆和零售业的新增长点。其以本地零售供给为主,凭借双线融合的便捷性、灵活性,不断拓展销售场景、丰富商品品类,不仅正在被更多消费者接受和选择,也为本地消费带来规模效应,为本地商家提供了更多商业机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作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即时零售在畅流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支撑。未来,在平台、商超、品牌商、小店、即时配送等主体的协同创新下,即时零售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之势。预计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覆盖更多场景和品类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经历了10余年的演变,即时零售从主要提供餐饮外卖服务到向其他品类拓展,从送生鲜到送万物,从小时达到分钟达,从应急需求到确定性的生活方式,交易规模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据报告课题组测算,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网络零售额的4.2%,比同期网络零售增速高出17.89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2023年即时零售活跃用户数量约为5.8亿人,同比增长34.88%,占网民规模的53.1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在12月9日举行的第六届同城即时物流行业年会上表示,当前即配行业头部企业发展活力足,市场在高位保持持续增长。2023年即时配送订单量达到420亿单,配送用户规模超过7亿人。预计2024年全国即时配送订单规模将超过480亿单。

从参与主体来看,即时零售业务也为各平台的成绩单增添了一抹抹亮色。美团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平台即时配送订单量达187亿单,同比增长18%。达达集团依托京东秒送、达达秒送双平台,2024年前三季度订单量超过18亿单,同比增长21.4%。阿里巴巴集团9月份季度业绩显示,本地生活集团收入达177.25亿元,同比增长14%。在抖音平台,今年以来不少商家将直播与小时达相结合,有零售商家月销近百万份订单,也有数码商家一个月靠直播年商品交易总额(GMV)超1亿元。

在发展体量不断扩容的同时,即时零售也持续多点开花,向日常生活的全场景和全品类渗透。从场景来看,酒店、行政机构等场景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即时零售不再仅限于家庭消费,还包括旅游、办公等多种场景,如在旅游出行场景采购美妆、日化、洗护用品成为常态。饿了么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空包”旅行、酒店“躺游”等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出行新方式,从便利店送往酒店的外卖量同比增长100%,环比增长超过80%。

从品类来看,即时零售也已覆盖数码家电、母婴用品、美妆、医药保健、宠物、鞋服等各项生活所需。《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白皮书》显示,过去3年,消费电子品类在即时零售市场获得了高速增长,预计2021—202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5%,2026年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规模将超千亿元。京东秒送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晚8时后的夜间订单量同比提升56%,3C配件订单量同比增长177%,运动户外用品同比增长166%,办公用品同比增长219%。

即时零售的快速发展也展现了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积极实践。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动零售业数字化转型,为更多线下业态、实体门店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

根据报告,前置仓是一种伴随即时零售发展起来的新型零售业态。前置仓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商品库存尽可能贴近消费者,并依托即时配送体系,高效完成货物取送。前置仓通常不开展线下经营,主要服务于线上订单,每个点都是一个中小型的仓储配送中心,使得总部中央大仓只对门店供货,也能够覆盖“最后一公里”。这也成为众多即时零售参与者近年来布局的重点。

据悉,美团闪电仓目前已有3万家,计划到2027年拥有10万家,覆盖全品类、全区域,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目前,沃尔玛旗下会员制商店山姆在全国共拥有超过500个前置仓,单仓日均订单1000单,客单价230元,GMV或超400亿元。

同时,即时零售门店模式也是当前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有越来越多的超市、便利店以及品牌服饰门店等拓展“店仓一体”业务。利用物理位置优势,线下门店不仅是展示和销售点,也成为配送和物流的枢纽,消费者可以选择在线下店铺直接购买商品,或在线上平台下单,选择门店自提或快速配送。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零售门店在提供更快速、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来优化商品推荐和个性化营销策略。这也展现了即时零售和传统门店的融合创新,“场景切换”和“移动货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的购物选择,也扩大了门店的经营范围,增加了销售额。

例如,目前7-ELEVEn的美团门店近2800家,覆盖近60个城市,近3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超80%,部分地区增量超1.5倍,远超行业均值。自2023年11月迪卡侬与美团闪购合作试运营以来,迪卡侬产品月销售额环比增长近120%。截至目前,迪卡侬全国全量门店均已上线美团,覆盖80余项运动的上千款商品,最快可30分钟送达。

消费新业态加速下沉

点燃县域经济新引擎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链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我国县域经济 GDP占全国比重近四成,县域户籍人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60%。

随着电商平台和物流服务的加速下沉,即时零售在持续向县域地区拓展,各类小微经营实体也加快“上线”。“一下一上”的供需对流,使县域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即时购物体验,不仅让县域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也点燃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50岁的“超市老手”徐祖萍经营着一家“共橙24小时便利店”的新型便民商店。去年12月,老徐将门店上线外卖平台,尝试即时零售新型经营模式,也让这个约200平方米的店铺借助即时配送实现了全城经营,为周边居民提供超过6000种商品。当前,门店每天有超过300笔线上订单,今年6月份月销近万单。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也在“长出”越来越多的新型便利店。当地人林志伟开了一家24小时经营的线上超市,小小的店面“五脏俱全”,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多达数千种。最近一个月,超市外卖订单超过7000单,骑手袋里装的既有零食、饮料、纸巾等热销商品,也有化妆品、帐篷、雨具等小众商品。“县城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留住消费者,必须靠服务和口碑。”林志伟说。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某连锁品牌便利店有近20家门店,其中近1/3的店铺分布在县域市场。自从上线即时零售业务以来,每天下午4时会迎来订单高峰期,尤其是在周边商场、超市关门后,该店为居民提供了各类食杂、百货类的应急需求。数据显示,仅银川市贺兰县的单店,每天就能送出170单左右外卖订单,月销量保持着30%的增长。

便利店负责人张伟向记者介绍说,线上运营让店铺降低了对线下门店流量的依赖,也降低了房租等硬性经营成本。但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差异化的场景覆盖,以满足周边3~5公里内社区居民的即时需求。

根据报告课题组测算,2023年县域即时零售规模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23.42%,占即时零售总规模的23.08%。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县域即时零售的订单量同比增长40%左右,交易商户数和消费人数持续增长,2023年同比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同时,美团研究院的即时零售消费习惯问卷调查显示,在县域,因为“附近线下商店缺乏所需商品”和“错过线下常规营业时段”而选择即时零售消费方式的消费者的占比分别达到32.8%和25.9%,均高于市区居民的占比。

报告认为,县域即时零售消费潜力巨大。一方面,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习惯逐渐养成,线上购物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2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比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26亿人,占全体网民的29.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38.9%,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即时零售平台服务县域能力增强,供给体系持续完善。截至目前,美团闪购已覆盖了全国2800个县市,且入驻商家除头部的连锁商超外,还入驻了生鲜店、海鲜店、便利店、鲜花店、书店等各种业态、规模的门店。京东到家覆盖了超2000个县区市,线下活跃门店超30万家。传统电商给农村地区培养了大量具备“线上下单、送货上门”购物习惯的用户,随着即时零售供给体系的日益健全,也将带动县域“随时线上下单,更快送货上门”购物需求的增长。

优化物流仓储配置

强化供应协同能力

当前,即时零售已展现出全天候消费、全场景渗透、全品类创新、全地域覆盖、全供应链管理和全流程数字化等趋势。不过,这一消费新模式、零售新业态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阻碍。

作为即时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仓储资源配置不佳、物流成本过高是不少企业开展该业务的“绊脚石”。对此,报告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进行优化。

一是提供选址指导,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消费需求集中的地区,优化仓库地理位置布局,在需求大的区域增设小型仓库或配送中心,以缩短配送距离和时间。二是建设公共仓储设施,在物流需求集中的区域,政府可以建设公共仓储设施,供多家企业共享使用,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三是优化配送网络,通过规划和建设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企业优化配送路径,减少配送时间和降低成本,同时促进企业间的物流合作,共享配送资源,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四是支持智能仓储技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投资无人仓储系统和自动化拣选技术,降低人工成本和错误率,提高仓储操作的速度和精确性。同时,可探索使用无人驾驶车辆和无人机进行货物配送,尤其是在交通拥堵或地理位置偏远的区域。

加速仓配建设、多运力合作,一些企业也正在加力布局。11月,京东七鲜宣布与前置仓完成融合,形成了以线下超市、自营前置仓、电商平台相结合的即时零售创新模式。完成前置仓融合后,其履约时效全面提升,目前3公里内平均配送时效为27分钟,更好发挥了供应链规模效应,形成价格优势。抖音外卖则与达达、顺丰同城、闪送等即时配送服务商携手合作,实现了配送资源的共享和优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平台的运营成本,还显著提升了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即时零售运力竞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而在采用新兴配送方式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美团无人机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开通43条航线,并累计完成订单超36万单。即时零售配送服务覆盖了办公、社区、景区、市政公园、校园、图书馆等多种场景。今年4月,广东7-ELEVEn与美团无人机正式达成合作,超3000种商品接入无人机配送,消费者在深圳龙岗星河商圈的无人机降落点选购,选择无人机配送,便能享受到最快4分钟送达降落点的体验。

即时零售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从商品线上管理到全链条管理,供应链的优化是关键。当前,不少即时零售企业仍面临供应链碎片化、信息孤岛和协同效率低等问题,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影响了市场响应速度和消费者满意度。长期来看,强化供应链协同能提升即时零售企业的内部运营效率,还能增强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持续推动业务创新和扩展。

对此,报告课题组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强化供应链协同:一是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实现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物流跟踪等功能的整合,提升跨部门和跨企业的协同效率;二是建立和维护稳定的供应商和物流伙伴关系,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三是为员工提供关于最新即时零售趋势、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确保团队具备处理复杂供应链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育区域城市群的即时零售链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的购物选择,促进消费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此,为增强即时零售城市区域协同效应,报告建议,可增强区域内部连接,优化区域内的交通和物流网络,确保高效的货物和信息流通,增设物流枢纽和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促进政策协同,通过区域协调机制,确保各地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推动产业集聚,鼓励即时零售相关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供应链服务商在区域内聚集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增强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立区域品牌,通过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建立区域即时零售品牌,提升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