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汉产业园双向奔赴加速 —武汉产业园区组团赴沪招商交流侧记

发布时间:2023-12-18阅读:400

12月14日,“2023‘投资上海·全国行’”的终点站来到武汉,同日,武汉产业园区组团抵达上海进行供需对接,招商交流。

沪、汉共饮一江水。今年来,两地产业交流频繁,6个月前,武汉招商引资推荐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一个多月前,武汉产业园区组团已前往深圳进行供需对接和招商交流。近期,武汉产业园区抱团主动外出招商引资的动作为何频频?近日,长江日报记者随武汉产业园区组团前往上海一探究竟。

■ 沪、汉产业合作前景广阔成共识

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无疑是重中之中。

“园区是工业产业的母体,到深圳、上海,还要前往多个沿海城市,主动出来与其他城市的园区对接交流,学习好的做法,加强城市园区间交流,更重要的是发现潜在项目,直接可以对接到园区,一步到位。”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纵横腾挪的上海,招商引资的武汉。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负责人十分形象地用“今天、明天、后天”阐述了上海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今天”是指上海的“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等六大重点产业。“明天”是指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后天”是指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

记者发现,当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较大规模对产业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协同发展生产服务业。

不难发现,上海的“今天、明天、后天”产业体系与武汉重点建设“965”产业体系有着较高的耦合,同为重点工业城市,几天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

在共赴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沪、汉间的经贸往来必然开启新篇章。“支持上海企业到武汉发展,也欢迎武汉企业到上海发展。”

记者发现,沪汉两地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区域选择有着共识:企业选择在哪里发展,有成本、市场、人才等多种因素,哪里能更好促进企业发展,就应该支持企业到哪里发展。

“武汉有企业去了上海,更快拓展出了国际市场,现在做得更大了,又回武汉建第二总部,对武汉的经济贡献也很大,也有上海企业来了武汉,发挥武汉物流成本与人才优势,很快也开拓出更大的内需市场。”武汉产业园区协会会长黄黎说。

■ 搭“金桥”,经验可在汉复制落地

园区发展决定产业聚集度和生态链条。此次赴沪开展活动,重点在推进沪、汉两地园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产业强则园区强。为期两天的沪汉企业招商交流活动,参与者均是武汉产业园区与上海产业园区的“实力派”,记者在武汉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的官方微信“武汉驻沪办”上看到近期密集推出了一批武汉产业园区的招商信息。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方芯港”,建设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安港海创园总经理王忠全介绍上海临港新片区,“国际”“世界”等成为高频词,这个承载新时代使命的发展区域,挂牌成立短短数年,成就斐然,先进制造业聚集业态初步显现,教育、医疗、消费等产城融合项目加速布局推进,一座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城正在高速崛起。

跨区域合作的园区标杆。上海长三角G60科创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商总监邓玲玲介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源起于上海市松江区,这条科创大走廊,如今产业联动着9座城市,最远抵达合肥。

“很熟悉,也经常去武汉。”宝地资产文商旅事业部高级副总裁李志君介绍的互联宝地—滨江园项目,属于宝武集团旗下,曾经的工业“锈带”再造为科研热土。      

“此次重点接触的上海园区都是对照武汉产业发展需求,精心选择。”武汉产业园区协会秘书长邓根福说,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建设经验对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的园区建设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G60科创大走廊的多城产业联动经验可与武汉新城建设有更多深入的交流合作,互联宝地—滨江园作为宝武集团旗下项目,也是工业“锈带”转型升级的城市建设样本,很多经验可以直接在武汉复制落地。

此次赴沪交流,武汉极具代表性的产业园区悉数参加,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洪山经济开发区、中德国际产业园等重点做了交流推介,现场招商的一批意向落地项目即将产生。

据悉,武汉产业园区近期还将持续组团前往全国其他的重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