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发布智能汽车软件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9月5日,武汉经开区举行智能汽车软件大会,发布《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一核四区”建设规划,为下一代汽车强“芯”铸“魂”。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下半场,“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
武汉经开区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一平方公里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构建以汽车软件为主导、车规级芯片等核心硬件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智能汽车软件和车规级芯片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打造智能汽车软件和车规级芯片产业高地,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软件创新中心,为武汉市加快建设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武汉经开区将在南太子湖周边区域构建“一核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即建设软件总部创新核、领军软件加速区、科创邻里生活区、车载芯片创新区、算力服务区等功能区,打造‘软件定义汽车’创新策源地,搭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闭环,为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转型升级塑造核心竞争力。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在“四力”方面持续跃升,打造车谷汽车产业升级示范样板,全方位引领车谷和光谷联动。
产业引领力
到2025年,汽车软件和芯片产业营收规模达到570亿元,实现软件及芯片产业税收30亿元。
科创辐射力
到2025年,力争新增4个高水平创新平台,新建3家以上孵化载体,建设3家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家。
生态竞争力
打造国内领先的汽车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新生态,三年合计发布数字化应用场景10个以上,智能汽车软件和车规级芯片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
人才吸引力
适配软件人才需求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到2025年,力争新增科创人才约3万人,引进“产业教授”“科技副总”6-9名。
《行动方案》提出,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建设将聚焦四大重点领域。
自动驾驶
筑牢自动驾驶基础软件根基,开展自动驾驶算法研究攻关,形成信息共享、高效安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感知决策算法、预测控制算法、工程实现等领域实现突破。
智能座舱
加强智能座舱软硬件集成研发,打通车内多屏、T-Box、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手机APP和云端全产业链条,积极推动智能座舱软硬件协同发展,打造高效、便捷的人车交互驾驶方案。
车规级芯片
利用本地车企配套基础,吸引一批功率芯片、算力芯片、传感芯片、通信存储芯片等关键芯片研发设计和EDA/IP工具研发企业落户。
车联网
推动车路协同解决方案迭代升级,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车联网系统。
中国电子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东软集团第三研发中心效果图。
南太子湖创新谷。
《行动方案》还提出,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要实施载体建设、主体引育、创新领航、生态赋能、配套支撑等五大行动,建成一批产业地标、创新地标、服务地标和空间地标。
载体建设行动
加快东软南方研发基地、中电数字经济产业园和车都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开放、智慧的软件产业新地标。以南太子湖创新谷一、二、三期成熟园区为基础打造汽车软件产业启动区,营造“拎包入住”环境,加速产业集聚。
主体引育行动
实施智能汽车软件“地标企业”培育计划,瞄准智能汽车软件和芯片研发设计、新能源汽车核心硬件研发智造、新能源汽车软硬件创新三类企业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到2025年底,在智能汽车软件、车规级芯片重点环节培育3-5家国内领先的行业地标企业,智能汽车软件关联产业链企业达到220家。
创新领航行动
加强“一软一硬”核心技术攻关,谋划建设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加强智能底盘、车用操作系统、下一代感知系统等技术研发和突破。到2025年底,汽车软件和芯片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1000件。
生态赋能行动
构建国内领先的汽车软件和芯片测试评价体系,建设区域智能网联大数据算力服务区,搭建“云边结合”的算力网络,开放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一批重点应用场景。
配套支撑行动
打造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和适应L4以上自动驾驶的5G网络环境,建设有人文温度的软件科创园区,塑造职住平衡的办公型公共空间。
《行动方案》还明确,将围绕汽车软件和芯片领域,重点打造一批核心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物种”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汽车软件人才倍增计划,支持龙头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一批汽车软件和芯片研发领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