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蓄力促消费,经济复苏可期待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从消费市场看,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消费市场提质增效态势没有改变,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居民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市场销售有望稳步恢复。”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对此解读道。
消费市场承压
线上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其中,商品零售下降5.6%,餐饮收入下降8.4%。
付加奇表示,11月份市场销售承压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市场销售降幅有所扩大。但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1-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双11” “双12”期间,各个平台商家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从而盘活整个消费市场,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复工复产,推动国民经济回归正轨。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购物方式网络化趋势进一步强化,消费市场发展韧性将持续显现。”付加奇说。
与此同时,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部分线下零售业态保持增长。数据显示,1-11月,在实体店铺零售中,生活必需品供应更为集中的便利店、食杂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3%和3.5%,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高2.2和1.4个百分点;自助式消费较多的超市、仓储会员店零售额分别增长3.1%和10.3%,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高1.0和8.2个百分点。11月,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9%和8.3%,增速明显快于商品零售整体水平。
在付一夫看来,餐饮、旅游、线下零售等领域有望率先迎来复苏,继而直接带动整个消费市场回暖。“但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和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若是按照海外线下消费修复的节奏,或需要到2023年二季度,消费市场的全面提振将会真正出现。”
政策助力消费复苏
消费潜力尚待挖掘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顶住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压力,保持恢复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但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释放出稳增长的强烈信号。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再次为消费复苏注入政策强心针。近期各地纷纷加力稳经济促增长,努力打好“收官战”,也为明年“开好局”夯实基础,促消费成为重要着力点。据不完全统计,12月以来,全国40多地宣布启动消费券发放相关活动。
下一步,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消费潜力?付一夫表示,一方面,要加快智慧商圈的探索步伐,充分推广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线上和线下消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流通和生产等的深度融合,优化消费流程和体验,推动传统门店向科技时尚、服务智能、安全规范的全新商圈层次转变,以此来吸引各地的消费人群前来购物。另一方面,要重视本地及周边居民的旅游及消费需求,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共同探索跨域旅游消费的新市场和新业态,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消费规模和层级,助力区域经济与消费市场的复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