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加速从“技术洼地”走向“创新高原”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衡量国家对外贸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能大规模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表明其在技术研发、科学创新和高端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拥有高水平的生产力。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我们还要进一步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培育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 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是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从“老三样”到“新三样”: 过去,中国的出口名片是服装、家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今,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出口新引擎,这些产品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在全球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
二是高技术产品占比提升。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智能手机等高技术产品长期占据出口前列,且国内自主研发设计的比重不断增加。
三是价值链从“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延伸。过去,中国主要承担加工组装环节,处于价值链中利润最薄的底部。现在,中国企业正大力向上游的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如芯片、电池) 和下游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延伸,抢占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逆全球化”潮流严重冲击自由贸易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面临机遇与挑战。技术上的封锁既是限制也是激励,当务之急需要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国内外综合要素,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出口产品升级。
■ 加速出海,形成“中国优势”
在全球创新竞争中,中国应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加速出海,形成“中国优势”。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寻求多元贸易伙伴,拓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市场多元化仍是出口规避外部风险和减缓冲击的重要举措,这要求我们主动深化与各国经济组织的合作,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随着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加速,应寻求可持续深化的贸易伙伴关系,与发达经济体分享互惠互利的科技成果,获取国际技术溢出;开拓有较大贸易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宽与金砖国家、东盟十国等的外贸合作新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应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全球发展格局,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布局和贸易策略,建立跨国企业培育机制,提升自身国际化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合作,打造多元化出口市场。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引导区域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应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并引导区域协同创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基础性和颠覆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应在原创技术领域通过与高校合作研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导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西部地区应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数字化变革,推动数字化与绿色贸易协调发展。数字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等根本性变革,可实现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同时绿色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应加强绿色贸易与数字化协调发展。首先应通过加大新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满足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其次鼓励我国出口企业申请国际绿色认证,推动国内绿色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然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回收的周期中融入绿色理念;最后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与透明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夯实人才基础,解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要求既掌握核心技术又通晓国际规则,是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要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努力依托“开放平台”吸纳全球合作伙伴,扩大生态影响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集聚高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