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场特别的会,传递出什么信号

10月30日,武汉会议中心,一场特别的工作会引人关注——武汉首次召开全市街道(乡镇)党(工)委书记工作交流会。
当天,来自基层的10位街道党工委书记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他们谈企业服务、讲项目建设,分享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
为何要召开这场会?
作为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武汉有160个街道(乡镇)。作为基层行政组织,街道(乡镇)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人们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都围绕着街道(乡镇)服务展开。
人们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召开这样一次交流会,正是在推动工作下抓一级、服务下靠一级,促进街道(乡镇)之间相互交流、比学赶超。
毕竟,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更蕴含于街巷经济的脉络中。
江岸区四唯街道面积很小,但以不到1平方公里的空间贡献了全区20%的税收。这里聚集着53家央国企,有亿元楼宇8栋,其中10亿元楼宇2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只有想不到的办法,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静瑄说。
武昌区水果湖街道瞄准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以一街之力贡献了全区超1/3的税收。
街道(乡镇)的工作不容易,有许多“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复杂局面,但这些都关系着武汉经济发展、群众民生福祉的脉搏跳动。
“这难那难,敢闯敢试就不难。”江夏区山坡街道是全市最大的街道,但第一产业不强,二三产业又基本没有。街道党工委书记朱灶利形容:“我们发扬一股盯劲、钻劲,努力在小田间里干出大事业。”现在,一批优质龙头企业相继落户,3年来,街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3倍,税收增长近50%。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街道党工委书记们的交流发言中,提振“四气”精神、勇于“比学赶超”是大家提到的高频词。不管是新城区还是开发区,大家都铆足了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全力谋发展。
蔡甸区大集街道位于武汉西郊。一年多前,很难有人会将这样一个位于新城区的街道与国产大飞机联系在一起。但现在,通过乡情纽带,街道与C919大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及其创新团队资源链接,以“航空新材料”为切口,为蔡甸区的发展插上了国产大飞机的翅膀。
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是名副其实的“大街”,街道服务人口超百万,聚集市场主体超12万家,创新创业氛围浓,汇聚着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街道创新推进“社区合伙人”机制,探索大街治理模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虽在基层,但这些街道(乡镇)书记愿做难事、敢做新事、努力做有意义的事。他们胸怀“小干部干大事业”的豪气、鼓足“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勇气、坚定“在表扬声中干工作”的志气、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努力开创现代化大武汉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武汉正全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更需要一级带着一级干,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合力。
记者了解到,今后,武汉将建立街道(乡镇)党(工)委书记定期交流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这样的交流会,为的就是凝聚起广大基层干部“不服周”、创一流的拼劲干劲,让国家治理的宏大蓝图在每一个街道(乡镇)变得可感可及。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43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