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要把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2022-01-14阅读:658

[ 在疫后发展新赛道上,武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都更加需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不等于发展优势,我们要做强枢纽功能,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到正在召开的市两会,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口和发力点、强化现代交通“硬联通”、加快塑造武汉竞争新优势……始终是引人关注的热点,代表委员们就此踊跃提出意见和建议。]

■ 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让更多创新企业在武汉找到应用场景

·孵化器目光投向“民间力量”

不被看好的虹膜识别创业企业结下硕果

“作为在科创一线打拼的我们,近年来明显感受到武汉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市人大代表、武汉创青谷数字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黄荷婷的团队,一直专注于“互联网数字技术与文创融合型”专业孵化器的打造。她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将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如何实现? 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容忽视。

黄荷婷建议,可以把目光多投向“民间力量”。“一些民营企业、大学生科创组织、青年创新创业队伍等,往往非常活跃,‘民间库’、储备型、种子型企业的建设和培育也不容忽视,这是我们强化创新的‘源头活水’,必须加以涵养,保证长流常新。”

“给创新创业者多点时间和耐心,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就会不断涌现。”黄荷婷举例说,团队曾遇到过一家专门做虹膜识别的企业,开展了一个高校联合项目。企业投入了很多,不停地迭代、研发,可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全过程跟踪服务,进行‘搭桥’,沟通对接,争取路演机会,最终成果得以更好转化落地。”

·“科技保姆”促科技成果转化

缺钱缺经验的创业团队少走不少弯路

“这几年,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政策越来越丰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市政协委员、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林波说。

罗林波讲了一个例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彭浩校内创业,通过自主研发,成功解决了纯水再矿化的行业难题。但因为缺少创业经验、没有启动资金,创业之路十分艰难。当时,罗林波所在的武汉资环工研院不仅资助彭浩100万元的天使投资,还为其规划出更为合理的技术路径和经营模式。企业少走了不少弯路,发展得十分顺利。

怎样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人大代表、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柑橘研究室主任张蕾认为,“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科技论文书写在农村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应用中”是答案之一。她所在的果树团队,通过转化蓝莓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成优质早熟蓝莓核心示范基地3000亩,每亩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落实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用创新技术解决‘三农’问题,更好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更多地惠及老百姓生活。”

·在武汉找到应用场景

全球领先技术“回流”武汉再转化

“横亘在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就是技术要素无法市场化配置。”市人大代表、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光谷实验室主任助理韩道,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枢纽型技术要素市场”印象深刻。韩道认为,武汉是资源、信息、资本在全国流动的必经之路。

“企业不但最先在武汉找到应用场景,与武汉三甲医院联合实验,还出口到全球。”韩道讲起一个案例。去年,经由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引入孵育,一家瞄准健康消费的在沪企业来到武汉二次创业,转至医药研发仪器与医疗器械赛道。“目前,这家企业将价值链中最高端的部分,留在了武汉,并有望吸纳更多的资源。”韩道建议,武汉要大力发展提供市场化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培育引进一批新型机构为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释放创新活力。

·在“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中成长

博士“零费用”“零首付”注册公司10年获百倍成长

“武汉营造的‘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环境,对初创型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生态体系、多层次服务体系,让我们享受到了阳光雨露。”市政协委员、风脉能源(武汉)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毅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市场化育才引才用才机制,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这让自己倍感振奋。

2009年,从事新能源技术分析的叶毅博士毕业后回到武汉,加入光谷“3551人才计划”,成为东湖高新区第一批受资助的高层次人才。他带领团队以“零费用”“零首付”的形式成功注册,成为武汉市首家同时享受“双零”优惠政策的公司。

叶毅介绍,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企业获得百倍的成长,营业规模从年收入百万元,扩大到每年数亿元。

■ 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在武汉买全球更要卖全球

·做强“硬联通”,畅通“大动脉”

货出东西湖工厂就近拉到阳逻港码头“出海”

市政协委员、武汉慧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松留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做强做优综合交通枢纽,他认为很有必要。

万松说,十年前,产品出口海外时,要先把货从武汉通过陆路拉到宁波北仑港,或者是上海洋山港等沿海地区港口,费用高昂,企业成本压力很大。近年来,随着武汉阳逻港的逐渐完善,货出了工厂就可以就近拉到阳逻港码头装船,效率提升了很多,极大地帮助企业开拓非洲和南美洲市场。此外,中欧班列也近在咫尺,到欧洲的时间也比原来节省了一个月。

企业发展的经历让万松深有体会,做强“硬联通”,畅通“大动脉”势在必行。

·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

交通运输部在汉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要让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仅仅做强做优“硬交通”还不够,武汉在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上还要下“硬功夫”。

市人大代表,武汉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谌赞雄介绍,由武汉金控集团主导的“打造长江经济带粮食物流核心枢纽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金融+供应链+粮食”为题材的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未来,将加快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服务武汉“中部陆海大通道”建设重要功能链接。

·物流、会展搅动枢纽“活水”

汉口北打造“永不落幕”商品交易会

在做强做优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基础上,代表委员们认为,要通过物流、会展等搅动枢纽“活水”,推动武汉更好服务和融入双循环。

市人大代表、黄陂区汉口北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天斌认为,会展业对推动武汉做大做强枢纽功能十分重要。2022年,汉口北集团将会加快武汉展览馆的建设进度,建成后,国内各种会展业行业组织、学会将会把相关的展会、高峰论坛等活动都放到武汉。同时,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借助汉口北商品交易中心这个实体市场,“‘汉交会’结束后不撤展,一年365天都可以办展会”。

·“买全球”更要“卖全球”

融入全球产业链,“武汉造”桥梁扬名“一带一路”

加快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武汉不但要“买全球”更要“卖全球”。

在距离武汉约3000公里外的孟加拉国,当地人民心中的“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今年具备通车条件。这座超级大桥是武汉工程设计产业链融入全球的一个样本。市人大代表,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文武松介绍,大桥面向国际招标时,有多家国际企业参与竞争,最终成为由中铁大桥局牵头、多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大合作项目。

如今,“武汉造”桥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知名品牌。文武松说,桥梁产业只是从武汉产业“走出去”的一个代表,日渐加强的武汉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要素、商品、服务集聚辐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光芯屏端网、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将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武汉制造的产品卖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