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大新发现,入选全国十大
4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成功入选。
盘龙城王家嘴岗地鸟瞰(上北)。
长江流域夏商时期
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古代遗址之一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发现于1954年,陆续发现有城垣、宫殿基址、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及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遗物,这里是长江流域夏商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古代遗址之一。
盘龙城遗址2013—2024发掘区位置图。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也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也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说。
2013年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多个湖北省、武汉市考古机构组成专业团队,对盘龙城遗址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系统性考古研究,重点探索该城址聚落特征及其在长江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015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考古教授刘绪(中)指导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景观与环境考古学的研究,专家们成功复原了商代时期的水位变化和聚落形态。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长江流域夏商时期的水位变迁,填补了该时期水文与景观变化的空白。更为惊人的是,在小嘴地点发现的铸铜遗存,实证了青铜器地方生产的可能性,拓宽了我们对商代资源流通网络的认识。
去年的新发现证明了
盘龙城在长江中游的中心地位
2024年,杨家湾地点的新发现再次震惊了考古界。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石构遗迹首次出现在长江流域的夏商遗址中。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排列整齐的陶缸,展示了盘龙城晚期的聚落复杂性。
2024年度杨家湾北坡发掘区石构遗迹西部
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证明了盘龙城在长江中游的中心地位,也为我们理解该遗址的布局与变迁提供了宝贵线索。
“考古发现揭示了盘龙城聚落的三阶段演变。”孙卓介绍,
最早的王家嘴聚落(二里头文化四期)证实夏代晚期中原势力已达长江流域;
鼎盛时期(二里冈下层偏晚至上层一期)形成城墙、贵族墓葬和铸铜作坊区,面积达百万平方米,可铸造青铜礼器;
晚期中心北移杨家湾,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群,反映商王朝对南方经略策略的调整。
杨家湾M17出土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饰。
“通过水下钻探与湖滩发掘,证实商代盘龙城周边水位比现今低5至7米,原聚落区三分之一现淹没于湖底。对湖底钻芯做了植硅体、孢粉等多学科分析,还原了当时陆地环境,为长江水文变迁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孙卓说。
商代盘龙城宫城复原想象图
“这些发现改写了历史认知。”孙卓提到,盘龙城青铜技术与城市布局与中原高度一致,实证了夏商时期黄河与长江文明的深度融合。其作为中原王朝经略南方的中心城市,生动诠释了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过程。
孙卓表示,每一次惊人的考古发现背后都历经了长时间的积累。盘龙城考古工作也不例外,经历了长年累月的挖掘和研究,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盘龙城,“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希望数年之后盘龙城又现新样貌。”
目前,盘龙城遗址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成果通过国际合作走向世界。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进一步推动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注入新动能。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