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今日启动 十四载,全民阅读风尚蓬勃“生长”
四月芳菲,春风和煦,书香四溢。4月8日,2025“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集中发布暨“书香中国万里行·武汉站”启动仪式将在武汉中心书城举行。2024年度“最受市民喜爱的阅读空间”和“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同时揭晓,以“阅见长江·读懂家乡”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也就此拉开序幕。
今年是武汉市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的第十四个年头。自2012年武汉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读书之城”以来,“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每年4月集中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军(警)营、进工地、进特殊人群、进网络和创“书香武汉”品牌的“十进一创”读书活动,以“全年贯穿、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媒传播”的工作思路,实现全民阅读“常态化、均衡化、多样化、便捷化”目标。每年举办各类阅读活动近万场次,“书香武汉”文化品牌在江城大地播撒下一颗颗阅读的种子,让全民阅读的风尚蓬勃“生长”。广大市民在氤氲书香中塑造着自己,也塑造着这座城市。
免费开放近百万册电子书
内容赋能,海量阅读资源触手可及
武汉中心书城广场上,市民兴致勃勃地和“爱阅读 爱武汉”巨型标语同框拍照。这是武汉市面向全体市民征集的“全民读书月”宣传口号,它源自市民关于全民阅读的自我激励,也源自新时代英雄城市关于阅读的价值主张。
全民阅读、启慧增智,离不开优秀内容的丰富供给。2018年,武汉市成立全民阅读促进会。自此,每年向市民推荐50—60种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凸显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精品图书。邬书林、朱永新、聂震宁、高洪波、张明舟、曹文轩、瞿弦和、徐鲁、徐红星、李修文等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文学界的名家相继被聘请担任“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特别顾问,指导武汉全民阅读工作,向市民推荐好书,并对阅读推广人进行培训。
“希望向今天的少年儿童提供一部关于河流、平原、沼泽地的参考书,让他们可以借此品读和接近另一个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世界和生活风貌。”4月2日,《不老河边》研讨会上,著名作家李鲁平分享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新书。
作为本土城市出版机构,武汉出版社秉持“为时代发声,为城市立传,为读者增福祉”的出版理念,为全民阅读量身定制精品图书,近年来出版了《中国梦与中国价值》《扎紧制度的笼子》《中国减贫行动》《众志成城》《英雄城记》《百年荣光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史》《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等一大批优质图书。为打造英雄城市精神、保持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武汉市于2024年启动《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对武汉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编纂出版纸质图书不少于500册,并形成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融合出版产品。目前,《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已完成首批21册纸质图书的编纂出版。
“为读者出好书”,更要“为好书找读者”。新型阅读平台逐步形成,海量阅读资源触手可及,助力书香飘向每一个角落。2021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将2149家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工程,建成“书香武汉数字农家书屋App”,为百万农村居民提供10万册数字阅读内容。2022年,“书香武汉”全民阅读综合服务平台与读者见面,聚集了省、市图书馆以及各出版单位面向读者免费开放的近百万册电子图书,还包含广播电视、科教、文旅等单位提供的总量超过10万集的音频、视频内容。通过互联共享,武汉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海量电子图书、电子报纸杂志、听书音频、品读视频等数字资源。2024年,“书香武汉”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更新图书7500册,更新听书4000集,充实500余种武汉地方特色正版数字阅读资源。
截至目前,“书香武汉”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14.3万人,总访问量近1540万人次。武汉的爱书人欣喜地发现,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更多元、更智慧的阅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
实体书店和农家书屋逾3000家
密织空间,城市化身流动的立体书房
多元的阅读活动如何长久有效地落地?丰富的图书资源如何真正来到市民读者身边?“12分钟文化圈”成为破题关键。书香浸润到街巷阡陌,城市化身流动的立体书房,江城大地上各种各样的公共阅读空间星罗棋布。
武汉坚持省、市、区、街(乡镇)、社区(村)五级联动,政企学研社多元参与,共建阅读空间: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23万平方米的武汉图书馆新馆,改造提升28个市级新华书店门店,新建23个大学校园书店,建成67家城市书房,全市共有实体书店1590家、农家书屋1967家,形成了省市区公共图书馆、校园图书馆、社区书屋、城市书房、实体书店、主题书吧、农家书屋等相互联通的线下阅读空间网络,让“图书馆”开在市民家门口、“书架”摆在老百姓身边。
武汉市新华书店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生活新场景。2024年4月,几代武汉市民心中的文化地标——江汉路新华书店焕新归来,丰富的藏书、多场景的功能区域和雅致的阅读环境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漫步汉口江滩,在美好的春景中,蒹葭书店以诗意的风格映入眼帘。面向长江的蒹葭书店以“讲好长江文化”为使命,打造“图书+文化+茶饮+文创+休闲”的文化消费新空间,让读者在获得惬意阅读体验的同时还可观江、观城。
位于武汉中心书城8楼的江汉书院是一家24小时书店,为市民点亮一盏不熄灭的阅读之灯。深夜时分,江汉书院里仍不乏专注的读者。武汉中心书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阅读服务,持续开展“武汉城市文化周”“武汉诗人活动周”等多项文化惠民活动,其共享自习室常常火爆到“一座难求”。
“这里环境美、管理好、书籍多,我几乎每天都会来看看书。”4月2日,在位于汉口南京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的江城书房里,正在阅读的68岁读者凌先生说,“这家书房离我家很近。不光年轻人喜欢来这里打卡,我们老年人也经常来这里。”这座建在百年历史建筑中的城市书房每月到馆读者近万名。
在武汉三镇,像江城书房这样有统一标识、有颜值、有内涵、能与全市图书馆总馆和分馆实现通借通还的城市书房共有67家。有建在写字楼里和大型商业中心的城市书房,自动化管理特色突出;有建在百年老街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云曰书馆,主打“电影文化”主题;东湖高新区3年内建设开放8家光谷书房,满足创业者的阅读需求……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为市民提供小而美、各美其美的阅读、交流空间。
3月29日,东湖樱花园古色古香的经心书院举行诗词飞花令活动,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和亲子家庭参与,孩子们的诗词吟诵声此起彼伏。近年来,武汉阅读空间的“网”越织越密,星罗棋布的民营书店打造“文化+”生态,凸显地域性和创新性,以人文特色、专业性和精品化取胜。有融合本土文化、依托武汉历史底蕴和江城风貌、打造汉口历史风貌区主题场景的东棠书局、一蓑书店;有开展复合业态经营,将书籍与咖啡、文创、环保、艺术展览结合,形成多元文化空间的物外书店、德芭与彩虹书店、鹅社国金店;有关注小众需求、精研专业领域的视觉书屋、空悠悠书局;有深耕社群互动,定期举办作家签售、诗歌朗诵、手作体验等活动的卓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武汉店。这些民营书店以灵活机制和个性化服务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既传承文脉,又激发创新活力。
万余场主题活动贯穿全年
全民参与,阅读成为生活日常
4月8日,“阅见长江·读懂家乡”阅读打卡活动将开启,遍布全城的85个文化地标打卡点邀请每一个爱阅读、爱生活的你加入阅读版City walk,一同走进春日的书香世界。
一个人读书是爱好,一群人读书则是文化现象。一场场精心策划、热气腾腾的读书活动将读书人与写书人、编书人、荐书人等齐聚一堂,共叙一段段书香时光。
从2021年开始,每年4月8日成为“全民读书月”启动日。以“书香武汉”为总品牌的读书活动以4月份为主、贯穿全年,活动周、嘉年华、读书季、论坛、比赛等万余场主题活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阅读新期待,引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全民读书月”成为城市阅读的盛会、武汉人民的节日。
据介绍,“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是武汉市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政府支持力度最大、市民群众受惠最多、对城市发展影响最深远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之一,获评教育部“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入选中宣部“2022—2023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推介。接力十四载,“书香武汉”正悄然重塑市民的生活方式。
长江之畔书香浓,英雄城里墨韵长。14年来,武汉市通过党委、政府大力推动、部门协力组织、社会广泛发动、全媒体深入宣传,引导市民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培育阅读风尚,让市民成为阅读的主角,逐步形成“百万青少年读经典”“百万大学生创意读书节”“百万市民学科学”“百万家庭亲子阅读”等阅读品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为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武汉市于2014年制定实体书店扶持办法,将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实体书店扶持评价标准,连续11年共补贴3398万元,激励实体书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阅读空间提档升级。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汇聚单位会员31个、个人会员116个,成立少儿、职工和朗诵3个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
连续举办两届的“武汉书展”正在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武汉的标志性推广平台,这场集成果展示、图书交易、信息服务、行业研讨、阅读推广于一体的家门口的文化盛会让阅读获得“大流量”。据统计,2024年4月8日—28日举办的第二届武汉书展,主展场和分展场展销图书上百万册,集合文创等非书文化类产品万余种,举办活动百余场,并在场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千余场。逛书展、享购书折扣、看新书发布、听名家讲座的爱书人络绎不绝。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今年4月,“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如约而至。武汉将以“阅见长江·读懂家乡”为主题,在线上线下广泛开展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邀请市民共享阅读盛宴。
武汉人的生活因阅读而更加美好,这座城市的发展更因阅读而生机勃勃。当十四载光阴化作万千书卷,武汉正以阅读为墨,在新时代的文化长卷上续写“惟楚有材”的当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