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的大事业中磨砺青春

发布时间:2024-11-06阅读:313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云集的武汉,是一座有着青年人才天然优势的“青春之城”,也是一座奋力托举青年成才的“梦想之城”。

此时此刻,武汉大学“00后”欧阳润川正跟随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队伍,向秦岭站进发。不久前成功登顶海拔6010米洛堆峰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岁青年张宇泽在学校攀岩馆加紧训练,备战更高峰。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队员黄浩站在贵州山区小学的讲台上,为孩子们开展植物科普小课堂。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生岩温叫在祖国西南边陲小镇,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

他们有理想,将自己的发展同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他们有本领,敢于善于做“从0到1”的工作,敢闯无人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有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希望。

青年怀壮志,奋进正当时。从武汉出发,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澎湃青春在奋斗中熠熠闪光。

人物讲述

武大“00后”向南极秦岭站进发:

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我们

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极考察的5名队员异地同框。

“南极,我们来了!”11月1日上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从广州出征,奔赴南极,武汉大学3名年轻的考察队员欧阳润川、朱子渊、梅登奎随队出征。而在武汉大学,还有两名队员班伟、刘明亮也将于近期启程前往南极。

从1984年首次参与南极考察以来,武汉大学已派出师生近200人次参与我国极地科考。“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2023年,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这样写道。总书记在回信中评价这句话“说得很好”。

据悉,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武汉大学派出的5名队员都是第一次出征南极,其中有两人是“00后”。23岁的欧阳润川是5名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将被派往南极秦岭站,负责GNSS与验潮仪并置站建设。

秦岭站于今年2月建成投用,是我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欧阳润川说,此次他们随船携带了GNSS、验潮仪等设备,用于秦岭站科考。

出征南极之前,欧阳润川多次找师兄耿通取经。耿通参加了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他分享南极考察中的一些经验。印象最深的一次,耿通和队友们从中山站前往内陆的过程中经历了暴风雪,车队中有几辆车失联了,非常危险,最终他们沉着应对,找到了失联车辆。

听完师兄的经验分享,欧阳润川心里也有了些底,“前往南极肯定也会遇到一些未知的挑战,但我不怕。任何困难和挑战都不会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我们”。

欧阳润川将要前往的秦岭站,张保军副教授已做了“探路先锋”。参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张保军,参与了秦岭站建设。他介绍,秦岭站建站工期紧、任务重,因施工人员有限,站上所有的考察队员都被动员参与了现场工程施工。张保军笑称“当了40多天的‘工地小工’,学会了不少施工技能”。

2020年,25岁的刘明亮进入武汉大学读博,明年春节前后他将把博士课桌搬到南极长城站。刘明亮的研究方向是南极冰架的动态变化监测,通过遥感的手段来监测南极冰架底部或表面的冰架动态变化现象,为预测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自己测量的第一手数据才是最可靠的,读博能够前往南极,做出的研究才让自己放心。”

“科考建站,测绘先行。”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说,武大极地测绘人永远牢记“测绘到哪里,国家权益就到了哪里”的使命担当。

奔赴南极

从1984年首次参与南极考察以来,武汉大学已派出师生近200人次参与我国极地科考。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武汉大学派出5名队员,其中有两人是“00后”。

“武汉一号”卫星测运控团队成员,讨论卫星飞行数据。

武汉一号

11月1日,“武汉一号”卫星测运控中心,“武汉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高玉东正带领团队制定卫星拍摄任务。每天,他们将接收到的拍摄任务做成指令发送给卫星,卫星完成拍摄后,再将数据传输给“武汉地面站”,然后他们对数据进行深加工。今年5月21日,“武汉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该卫星由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担任首席科学家。目前,这颗智能遥感卫星实现了0.5米的高分辨、10米高光谱、0.3米视频、30米红外、同轨立体成像和在轨图像智能处理等多种功能。

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黄浩带着孩子们开展植物科普小课堂。 通讯员王树华 摄

支教贵州

今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大四毕业生黄浩作为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第二十棒成员,前往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自2002年徐本禹拉开支教序幕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前后226名大学生接力支教贵州,从未间断,还在继续。

被他们支教过的孩子们,有的走出了大山,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读书和工作,有的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成为一名老师,还有的在外地读书后回到大水乡工作,立志为家乡建设出力。

岩温叫的画笔让村寨披上了绚丽的色彩。 肖僖 摄

扮靓村寨

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岩温叫回到家乡曼勒村从事美丽乡村建设,5年时间在乡村画出5000平方米墙画,足迹遍布新疆、西藏、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扮靓了全国300多个村寨。

武汉纺织大学科研团队研究玄武岩五星红旗。 通讯员丁平 摄

月面国旗

由武汉纺织大学团队研发的两面国旗,已分别在月球正面和背面展开。其中,嫦娥六号国旗采用以太行山玄武岩为原料,研制出以超细玄武岩丝为主的高性能织物,制造出月面国旗,将中国红再次闪耀月球。

目前,团队还在继续做着相关研究。未来,由他们研发的玄武岩纤维作为轻质、柔性防护材料,还将在航空航天,如宇航服、太空舱、月球基地等场景大显身手。

周千龙登顶珠峰展示五星红旗。

勇攀珠峰

今年5月21日上午10时20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户外运动专业硕士生周千龙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实现了幼年时期的梦想——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作为“00后”的新时代青年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之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攀岩馆,该校户外运动专业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攀岩训练,时刻准备攀登更高的山。

数读

武汉大学“武汉一号”卫星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他们研发的“武汉一号”实现了0.5米的高分辨、10米高光谱、0.3米视频、30米红外、同轨立体成像和在轨图像智能处理等多功能。

武汉纺织大学月面国旗团队研制的、用于做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的超细玄武岩纤维,直径为头发丝的1/3,最后做出来的国旗重量只有11.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