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向新向上 澎湃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02阅读:285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八分山顶的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

“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时针拨回到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殷殷嘱托。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现场聆听,深受鼓舞。两年来,他带领企业潜心攻关,先后在硅光模块、半导体激光切割等领域勇闯科技“无人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放眼全国,湖北创新要素三重叠加,优势明显——

作为教育大省,坐拥各类高校132所,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2个。

作为科技大省,建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湖北实验室10家,仅中央所属科研机构就有23家。

作为人才大省,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靠前,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古往今来“惟楚有材”。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牢记嘱托,锐意创新。湖北大力推进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37%提高到65%。

向新向上,澎湃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湖北高新技术制造业一路领跑,GDP同比增长5.7%,在经济大省中排名靠前。

改革,打破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边界

10月15日,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光谷诞生。

武汉太紫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攻克合成光刻胶所需的原料和配方,芯片制造关键原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一家刚满5个月的公司,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团队创立。

公司负责人朱明强,既是一名创业者,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已在电子化学品领域深耕20多年。

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三重优势,在朱明强身上实现了“最强集成”,也让芯片制造的“卡脖子”材料,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

“产品已通过半导体工艺验证,即将量产。”他激动地说,集成电路领域“受制于人”的状况正在改变。

寰视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科技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围绕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一场更为全面深入的改革,正在荆楚大地铺展。

今年上半年,湖北组建省委科技委,作为省级科技领域议事协调机构,以解决各部门、各市州、各单位各领一摊、各管一段、各自为战的问题。

这项改革触及的核心,正是在于打破教育、科技和人才各自管理的边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

8月,湖北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研发推出更多首款、首次、首创产品。

这是全国首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路线图,改革新风力透纸背、激荡人心。

眼下,湖北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的10家湖北实验室,集聚各类人才近3000人、产出32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484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超过1000家。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1+1+1>3”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突破,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

“患者做完内镜后,几分钟内就能拿到AI生成的高精度图文报告。”10月16日,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杨,向客户演示公司最新成果。

楚精灵成立于2018年,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消化内镜的研发制造。随着公司快速发展,基于临床大模型的自动报告系统,成了科研难题。

今年2月21日,楚精灵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承诺投入150万元研发资金。40天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红刚教授团队响应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合作协议生效后,楚精灵注入研发资金,武汉东湖高新区自动匹配100万元引导激励资金。

“不看专家评分,也不论成果进展,只要平台签约、企业出资,我们就支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光谷为100多家企业配套逾亿元引导激励资金,实现“全程伴飞”,这些企业均通过湖北科创供应链与高校院所达成合作。

企业“真需求”、政府“真支持”、风险“真共担”。湖北科创供应链上线不到一年,便成为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的“首席红娘”。截至10月31日,平台已入驻企业46777家,发布需求总数28721项,促成7563项需求成功对接,另有11949项需求在对接征集中。

以“用”为导向,以用户为主体。科技、教育、人才一体的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效匹配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正在形成。

东风公司牵头组建“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组织了包括高校院所的2000多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研发出4款车规级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四不像”机构武创院运营2年多,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团队41个,创新创业人才700多名,转化科技成果近600项,孵化高科技企业超过200家。

以供应链思维破解科技创新过程中资源不聚合、供需不匹配、风险不共担等难题,武创院首创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

到2026年,武汉将组建10个以上联合实验室,推动链主企业实现产值复合增长率超过15%,并带动孵化一批创新企业。

未来5年,湖北技术合同年成交额将突破万亿元,实现翻番,科技成果转化率保持在70%以上。

湖北教育、科技、人才“三张王牌”,正在转化为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最大增量”。

上“新”,新质生产力的湖北跃迁

九峰山,光谷空轨的起点站,如今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化合物半导体的新峰。

成立短短一年半,九峰山实验室已吸引近30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在周边扎堆,集聚半导体领域人才超3万人,一批先进技术的破局者在武汉涌现。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共、开放、中立、共享的科研平台,九峰山实验室既为“顶天”而生,也为“立地”所用。

9000平方米的洁净室内,有上百个项目同时运转,实验室内随处可见科研人员与产业链企业联合研发的身影。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去年4月、今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别在光谷、车谷揭牌成立,聚焦国家关键领域,打破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工程硕博士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

把“用”的导向贯穿教育科技人才各领域各方面。早在2022年,光谷就成为全国首批五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园区之一。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均需在高校课程学习后到企业专业实践。

华工科技企业导师代表岳晓峰介绍,过去3年,公司累计培养42名硕博联培生,“我们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公司项目,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程能力。”

打通优质高校、优势学科、优异人才、优秀企业同向奔赴的通道。近年来,全省高校新增专业293个,其中40%以上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每年培养硕博人才1万名以上。

今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捧获1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居全国第二,较2020年增加10项,增幅达111%。

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奋斗一生,只为“祖国需要”。

“科研工作者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国家在一个领域是否被‘卡脖子’,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急需应用成果。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他说,青年人要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