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渡长江,动感江城
立秋后的武汉,依旧热情似火。
8月8日,恰逢我国第十六个“全民健身日”,长江之畔,武汉人把渡江过成了城市的盛大节日。
万里之外的塞纳河边,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武汉奥运健儿为国征战,劈波斩浪。
热情又浪漫的武汉人,在“12分钟健身圈”里用脚步丈量街区,以各种运动探索亲近城市。
运动正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8日上午,第49届武汉7·16渡江节举行。一千多名参赛者伴着嘹亮的口号,畅游长江。大武汉客户端网友百灵 摄
“泳”立潮头
8日晚,巴黎奥运会男子单人3米板决赛,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王宗源代表中国队夺得银牌。在此之前,本届中国体育代表团中的湖北及武汉健儿已经赢得4枚金牌。
奥运冠军王宗源第一次与水亲密接触,是被父亲王迎飞带去汉江游泳。
王宗源的父亲是一名游泳爱好者,为锻炼身体,3岁的王宗源就常被父亲带去汉江游泳,4岁时,启蒙教练张永刚带着他练起了跳水。
据统计,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40年来,作为传统优势项目的跳水为湖北体育实现“届届奥运会见金”作出重要贡献。其中超一半队员来自武汉。
8日7时16分, 第49届武汉7·16渡江节鸣枪开赛。图为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记者高勇 摄
巴黎奥运会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孙佳俊与国家队队友徐嘉余、覃海洋、潘展乐奋力拼搏,夺得金牌。这是该项目中国奥运首金,也是湖北游泳奥运第一金。
6岁开始学习游泳的孙佳俊,9岁进入武汉崇仁体育培训中心少儿体校训练。
夺冠后的赛后采访,激动的孙佳俊一度泣不成声。他说:“我来之前朋友给我发了一段话,他说终点不一定是成功,但是过程一定要拼命。我相信大家只要放手一搏,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多年后回望今天,江水起伏间,一批日后的世界冠军心中早已埋下梦想的种子。
8日早晨,第49届武汉7·16渡江节在武昌汉阳门码头开幕。这是渡江节汉阳门现场。记者高勇 摄
巴黎奥运会郑钦文夺得网球女单冠军,这也是40年来,武汉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16项冠军。
进入半决赛前,郑钦文先后战胜了美国选手纳瓦罗和德国老将科贝尔,用绝不服输的精神逆风翻盘。
8月1日的半决赛,郑钦文击败此前从未赢过的世界排名第一的波兰选手斯瓦泰克。赛后她这样说:“我从小就想要成为突破历史的人,也一直在努力着,虽然我已经突破了,但战役还没有结束,我可以拼到最后一刻。”
她做到了!夺冠的那一刻,刻在罗兰·加洛斯球场的一句话——胜利属于最顽强的人,成为她最好的注解。
“泳”渡长江
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划破天际。
伴着洒水车喷雾降温在空中形成的彩虹,8日7时16分,渡江选手喊着号子,跃入水中。
晨光洒向比往年更宽阔的江面,选手们劈浪而来,岸边,观众情绪激昂,“加油”声排山倒海。
布置在岸边的亿像素级别阵列计算摄像机同时启动。这是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构建的一套信息化保障系统,可对6平方千米长江江面展开全覆盖实时监测。
在激起的浪花和起伏的声浪中,个人冠军诞生。
男子抢渡前三名。记者 胡冬冬 摄
亚运会马拉松游泳男子10公里冠军张子扬以12分04秒19获得男子组冠军,他曾两次夺得抢渡赛冠军。
17岁的杨佩琪不让须眉,以12分36秒72第三次夺冠。
女子抢渡前三名。记者 胡冬冬 摄
至此,渡江节诞生两个“三冠王”。
群众方队声浪更大。27支方队从武昌汉阳门码头下水,汉口江滩三阳广场起水,约6000米游程激情澎湃。
“爽!”这是方队选手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首席科学家钮新强横渡长江后的感受。60岁以后开始游泳锻炼,今年是他第二次横渡长江。
过去40年,钮新强主要从事长江的治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等工作。他说,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在这一天渡江,非常有意义。
更多人想把这有意义的一天记录下来。东西湖方队里,8名队员携带着视频记录仪,有的绑在头顶,有的固定在浮板上。49岁的李武说:“挑战自我的过程,值得被记录。”
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麦多明(左)与阿什利及克洛伊(右)合影。
今年是英国选手阿什利·霍格第五次参加抢渡赛,和他一同从曼彻斯特来汉的还有19岁的克洛伊·霍普金森。
这些年,阿什利·霍格在世界各地参加了不少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但他认为在长江里进行的比赛是最特别的。开赛前,他还用中文为自己喊加油。
起水后,来自广东方队的“泳士”们和现场观众唱起《沧海一声笑》。顺利渡江,歌声豪迈。
已举办49届的武汉渡江节是中国公开水域唯一的、历史最悠久的群众性游泳赛事活动。
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10年间42次在武汉畅游长江。196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时,曾对陪游者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渡江不容易,乘风破浪,就是武汉人的渡江精神。
“泳”者不惧
如果说渡江节是武汉人过夏天最隆重的仪式,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用飞溅的水花拥抱夏天,则是在水边长大的武汉人的生活日常。
这个周末,东湖风景区楚城,跳东湖如期而至,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夏日之约。
跳东湖主创王云朋说,今年的跳水名额是500个,8月3日开放不到10分钟就满了。
由武昌区长江卫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成员组成的红旗方队横渡长江。 记者高勇 摄
以各种奇形怪状、自认为炫酷的姿势跳入东湖,你甚至不需要会游泳,这就是跳东湖。
“去年有把自己打扮成香蕉和勺子的,不知道今年会有什么花样。”王云朋记得,曾有一个年轻人,带着80多岁的奶奶一起来。
“很多外地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地往东湖里跳,其实就是开心,享受生活,享受游泳。”一位姑娘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跳东湖。
这或许是跳东湖持续火爆的原因,它更像是武汉人在夏天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武汉大学的凌波门,跳东湖的诞生地。几十年来,这里是武汉市民夏天聚集游泳消暑的胜地。
6月,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凌波门同步开放。凌波门栈桥历经半年修复焕新归来,栈桥上还增加了游泳圈。
重新开放的凌波门依旧是“顶流”,凌晨5时就有近千市民游客在这里迎接朝霞与日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在凌波门边生活了40多年,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后,他从家乡黄梅坐船出发辗转到武汉。“来武大前我是旱鸭子,在这里学会了蛙泳和仰泳。”桂建芳说,武汉大学的游泳课就在这里上。
东湖的湖光山色中,还有目前中国内陆地区和内湖上规模最大、环境最好的帆船基地,帆船、桨板、皮划艇、龙舟等,都可体验。
群众方阵横渡长江。记者胡冬冬 摄
“游野泳”游出一个渡江节,“扎猛子”扎出跳水游泳名将,这或许就是因为生长在长江边的武汉人与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8日晚,第三十届武汉晚报中小学生足球赛(简称“晚报杯”)开幕式在塔子湖足球训练基地举行。今年,小学组参赛球队达677支,创历史新高。
2024年初,“晚报杯”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这个夏天,“晚报杯”也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
“晚报杯”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播种机,在无数武汉少年心中撒下热爱足球的种子。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之后出生的武汉足球少年,基本参加过“晚报杯”足球赛。
“泳”续传承
群众性体育运动,武汉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春天用一场马拉松穿越樱花之城,秋冬的长江是勇敢者的天地,马场、冰场开拓城市新鲜的运动体验,绿水青山成为市民的山水运动场。
走过30年的“晚报杯”,不仅为武汉足球夯实了塔基,还堆起了众多金字塔尖上的精英:蒿俊闵、邓卓翔、梅方、张稀哲、王霜……这些足球精英都曾在这片属于“武汉孩子的赛场”上留下过欢笑与汗水。
8月3日晚,武汉网球队运动员褚优璇通过电视直播观看郑钦文夺冠的比赛,“希望以后我也能像郑钦文姐姐一样站上奥运会赛场!”
这一幕,一如十年前,12岁的郑钦文与武汉网球队的小伙伴目睹李娜澳网夺冠,希望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群众方队手牵手抵达终点。 记者胡冬冬 摄
渡江抢渡赛结束后,裁判长袁丽丹说,今年水位高、江面宽,湍急的水流对选手成功上岸造成了困难,但近半数选手成功登岸,远超预期。
横渡长江从来不是一件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每一次横渡都是拼搏与淬炼,需要勇敢坚韧的意志。
劈波斩浪、排除万难渡江上岸,这是城市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游泳健儿奋勇争先。记者金振强 摄
“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一颗健康的心灵。”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在科研之余,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去操场与学生一起打球,锻炼身体。
刚刚结束的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武汉籍演员朱一龙获最佳男主角奖。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带着他横渡长江,他也不怕,没有专门学过游泳,后来水性也极好。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热爱运动,上高中时夺得过汉口男子百米自由泳的冠军。他曾说,体育精神给自己很大鼓励,永远不害怕失败、不断攀登高峰。
挑战困难,驾驭风浪,也与风浪泰然相处,这是渡江的姿态,也应是我们生活的姿态。
横渡长江成为文化,因为扎在城市根脉里,有了永续传承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