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 为加快推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献策

发布时间:2024-05-14阅读:360

5月8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加快推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议题开展协商议政。欧阳云、余丽蓉等8名市区政协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

本期“议政与建言”刊发发言摘要。

加快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

民革武汉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欧阳云

培育建设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围绕“国际范、湖北味、武汉韵、烟火气”的路径打造:

一是布局顶级商圈,打造“国际范”的消费中心城市。根据武汉城市“多中心”特点,优化城市消费中心布局。大力推进“首店计划”。拓宽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引进渠道,增加国际一线消费品(奢侈品)进口量。

二是突出荆楚味道,打造“湖北味”的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推广“精致楚菜”品牌,努力创建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黑珍珠”餐厅;强化技术攻关与营销,不断创新研制新特色产品,力争打造下一个“小龙虾”式的现象级菜品。

三是塑造地域特色,打造“武汉韵”的消费中心城市。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唱响“蔡林记”等武汉特色“老字号”招牌;进一步突出“长江文化”的重要引领性作用,持续举办“汉马”“渡江节”“武网”等体育赛事;积极举办“武汉国际消费季”“直播电商节”等本土特色国际消费节庆品牌。

四是推进消费升级,打造“烟火气”的消费中心城市。积极迎合“打卡经济”“特种兵式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提升武汉网红城市气质。通过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运用,打造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消费新模式。

文化助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市政协委员,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余丽蓉

以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流域的“国字号”文化工程。一是加快推进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发挥武汉的文化地理优势,讲好人文长江、经济长江、生态长江的故事;二是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建设;三是推进中国长江“大码头”博物馆建设,建设长江“大码头”文化主题博物馆,以及桥梁文化、船舶文化、交通文化等相关专题博物馆或遗址、旧址展示馆等。

以江城特色激活城市全域的“烟火气”时尚消费。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学习长沙经验,通过设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建立“夜间区长”“夜经济管家”等方式、手段,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设施,积极探索保障夜间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推进休闲美食、夜间购物等夜间消费,引导餐饮店、便利店等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鼓励开设24小时便利店,打造富有特色的非遗夜市、美食夜市、“深夜食堂”等夜间消费场景。

建设骑行友好城市

提升城市文旅消费热度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正高职高级规划师 胡晓玲

构建区域骑行网络,提升城市景观美感。一是贯通武汉都市圈山水资源,规划建设区域性自行车骑行网络,由武汉中心城区向外辐射贯通城郊,连接长江、汉江、梁子湖、木兰山、大别山及幕府山的旅游通道网络,规划连通武汉新城及武鄂黄黄的高标准自行车骑行专用道;二是在远城区规划建立内部环线,主要风景旅游区域规划建设自行车公园,规划高标准自行车道、自行车公路赛道;三是在中心城区沿河、堤、山轴、铁路线,贯穿公园、水系、广场、历史建筑、公共设施等,开辟骑行景观轴线,完善道路红线内骑行专用车道的路面质量和游憩性骑行路线网络;四是开辟自行车通勤高速路网,在跨江桥梁开辟自行车专用道,搭建上下桥骑行坡道。

健全骑行法规,完善骑行配套服务。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规划建设具有救援、维修、补给功能的自行车骑行驿站;完善自行车专用道沿路北斗感应设施,建立智慧骑行服务平台,建设骑行服务设施电子地图。

做好长江江豚保护文章

打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符号

市政协委员,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秘书长 孙凯

建议将江豚元素全面运用到武汉城市宣传片,在汉举办的各类大型论坛、大型会议、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宣传片、海报和吉祥物设计中,密切关注国内外对江豚保护的宣传活动,积极联系举办方在其宣传内容中植入武汉元素,在城市对外交往活动中使用江豚雕塑、汉秀作品等作为城市礼品。

拓展和丰富武汉城市中的江豚形象展示窗口,将江豚保护科普宣传与文旅建设相结合。由于武汉市内江豚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白沙洲、天兴洲、双柳等水域,在汉口江滩、中华路码头等游客密集水域难以见到江豚浮出水面。建议在上述游客密集区域设置微型展览馆,通过建筑造型、展板等形式进行江豚展示与保护科普,设置显示屏播放宣传片、武汉江段市民拍摄到的江豚出没视频,结合视频监测系统,实时插播江豚浮出水面的监控视频,与中科院水生所合作定时直播饲养员投喂活动。

挖掘烹饪非遗技艺

塑造城市美食名片

市政协委员,武汉第一商业学校餐旅部主任 常福曾

发掘弘扬武汉烹饪非遗技艺。一是推动美食老字号与烹饪非遗传人的链接。将分离的烹饪非遗技艺传承与老字号品牌重新资源整合,推动传承人回归老字号品牌,实现烹饪非遗技艺与老字号酒楼的双向赋能。二是推动烹饪非遗传承模式与职业教育的嫁接。整合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企业、各类院校资源搭建教学与实训基地,通过邀请传统非遗传承人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制定,以产教融合模式打破传统非遗传承人的师徒传承模式。三是推动烹饪非遗与现代食品标准的对接。

以美食之名讲好武汉故事,办好世界楚菜大会,塑造汉味美食标杆。支持楚菜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引导武汉餐饮企业加强品牌创建、运用和保护,推动我市餐饮企业入选“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等权威美食品牌榜单。讲好城市美食故事。挖掘梳理楚菜历史文化渊源,讲好武汉美食文化故事,打造城市美食IP。

以伴手礼促进文旅消费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市政协委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办公室副主任 金婵

满足多元化需求,提升消费满意度。根据游客的浏览记录、购买行为、兴趣标签等信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伴手礼购买建议,确保推荐的商品既符合个人喜好,又能体现武汉特色;针对高端消费群体,推出“十大伴手礼”定制服务,如定制款式的汉绣丝巾、雕刻有游客名字的木雕摆件等,满足消费者追求独特性与纪念价值的需求;考虑到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需求,对“十大伴手礼”进行精细化分类,设置不同价位的产品;针对游客旅游放松希望减轻行李负担等痛点需求,提供现场体验、邮寄到家、定时发货等贴心服务。

打通上下游,做强伴手礼产业链。与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机构联手,开展联名产品开发、文创IP授权、主题展览等活动,提升“十大伴手礼”的文化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在热门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场所设置“十大伴手礼”销售点或自动售卖机,提高游客购买便利性。

以夜经济点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江岸区政协常委,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 容晖

文化赋能,推动汉派夜经济蝶变。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整合武汉特有的荆楚文化、汉派文化和江湖文化资源,构建一个既具有多元性又不失高品质的夜经济文化生态体系,使其成为夜经济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赋予夜经济独特的文化魅力。

充分利用武汉独有的地理优势。围绕两江四岸的自然风光,巧妙结合“水”与“夜”的元素,精心打造一系列水上夜游、临江休闲、滨江夜市等特色项目。

政策赋能,将潜在流量有效激活并转化为持久消费动力。针对武汉庞大的大学生、光谷白领、滨江商务人士等消费群体,精准施策。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延长公交车、地铁等运营时间,增设夜间出行线路,确保市民和游客在夜间消费活动后能够方便快捷地返程回家。提升夜间治安管理和城市照明系统的建设。

发挥武汉辛亥革命发源地优势

打造国际文旅中心城市

武昌区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文达

挖掘辛亥革命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展览、论坛、文艺演出等形式,深入挖掘辛亥革命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独一无二的“辛亥”文化品牌标志,向游客展示武汉作为辛亥革命发源地的重要地位。同时,将辛亥革命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融入到旅游线路和景点介绍中,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不断深入挖掘辛亥革命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

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结合武汉的红色教育基地和辛亥革命文化,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主题旅游线路、文化创意产品等,丰富武汉的红色元素和辛亥文创品,避免同质化,突出特色化,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