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新不唯新,武汉明确“工业上楼”重点产业
本月初,市经信局印发《武汉市工业上楼产业引导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上楼”的实施方案》后又一份有关“工业上楼”的重要文件。《指南》结合产业实际,明确适宜上楼的产业类型及重点领域。
探索工业上楼筛选模型,对大设备、高能耗、高排放说不
新建成的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格外醒目,曾经的低层厂房原地变身“摩天工厂”。记者栾嘉雯 摄
《指南》首先定义了上的什么“楼”。工业楼宇是指符合国家通用建筑标准及行业要求,具有相近行业高通用性、高集约性的特点,消防、节能、环保等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建筑总高在24米以上、楼层5层及以上且配置专用载货电梯的厂房和集研发、试验、生产一体的综合工业建筑。上楼生产是指在5层及以上楼层中进行生产。
除了此界定外,《指南》探索“工业上楼”五要素筛选模型,将其作为判断产业生产工艺是否适合上楼的依据,分别从工艺需求、产线设备、环保安全、减振隔振、垂直交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工艺需求”要素中明确,可上楼的产业不属于重型工业,非大设备、高能耗、高排放行业。
《指南》目录类别共分三类,其中重点鼓励上楼共4大类6个产业方向,有条件上楼共4大类6个产业方向,不建议上楼共9大类13个产业方向。
武汉“工业上楼”是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量身定制?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逐“新”不唯“新”,立足各区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运用五要素模型进行评估。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到,有部分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可上楼”或建议“上楼”后放在“低楼层”。“氢能”并不建议上楼,这是因为该产业火灾危险等级高,须进驻特种厂房。
在模式被完全走通之前,武汉也为探索留足了空间。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未列入当前工业上楼产业目录的,或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明确定义的新产业、新业态类型,可另行判定上楼适宜性。
3D打印骨接合物、卫星导航信息接收机生产皆可“上楼”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内景。 (通讯员武经宣 供图)
“工业上楼”不能简单堆叠,要以城市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和缺失环节。
《指南》介绍,武汉“工业上楼”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高端医疗器械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与空天信息、时尚消费等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和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未来生物制造、下一代网络、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
根据要素评估,重点鼓励上楼的产业类型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纺织服装”“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
据观察,从具体产品来看,“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系统”细分领域的激光雷达、“新型显示”细分领域的柔性有机薄膜电晶体、“高端医疗设备及高价值医用耗材”细分领域的3D打印骨接合物、“卫星平台控制系统及功能应用设备”细分领域的卫星导航信息接收机等产品,都属于重点鼓励、有条件上楼的细分产业核心产品。
据介绍,“工业上楼”不是为了上楼而上楼,其着眼点还是在于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产业协同升级。
武汉坚持“一楼一主导产业”。如发展“脑机接口”就建议“上楼”,如脑机接口芯片、信息编解码、双向神经信号测量等核心产品,就建议创造“上下游即上下楼”空间环境,因为脑机接口是精密器械制造与软件信息业交叉协同、延伸发展的方向,十分适宜共同“上楼”。
相关链接>>>
■ 什么是“工业上楼”
“工业上楼”的基本定义是将以往单层、多层的低效厂房转变成为适应产业升级所需的高标准、高荷载、高品质的高层厂房,从而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这对于中小创新型企业很友好——既能解决单独建厂成本高、配套难以周全的问题,也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大有裨益。“工业上楼”肇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起步最早者为深圳。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深圳“工业上楼”。
武汉提出,到2025年,建成工业楼宇200万平方米以上,新贡献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同时,武汉将对“工业上楼”进行考核并给予奖励。各区可按“工业上楼”项目产业用房每平方米不高于500元的标准补助项目建设主体,对新入驻且每平方米产值达到1.5万元、2.5万元、3.5万元的工业企业(含软件企业),分别按实际租金的10%、20%、30%给予补贴,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补贴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