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武汉迎来“前队”机遇

发布时间:2024-03-11阅读:368

今年全国两会上,“开放”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词。“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1月23日,武汉印发《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明确围绕“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日来,多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对武汉来说是一次系统性、重塑性机遇。武汉城市资源禀赋深厚,有基础、有条件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加快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

2023年11月15日,满载货物的“华航汉亚6”轮离开武汉阳逻港,驶往越南胡志明市凯莱港。这是武汉首次开通至东盟的直达水运集装箱班轮航线,也是长江中上游首艘直达越南的集装箱轮船。

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亟需交通物流体系发挥“先行官”作用。武汉提出“三个优势转化”,其中就有“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周汉民认为,区位优势是自然禀赋,枢纽优势是后天努力,武汉不仅有先天优势,也依托近年的加快布局成为国家的重要枢纽。“枢纽不仅是交通,更是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融通。”周汉民表示,武汉要优化枢纽体系发展形态,发挥交通枢纽高效、快速的市场响应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要素链接能力,打造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认为,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等重要资源要素集聚的载体。只有打造现代化物流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武汉枢纽链接优势,发展枢纽经济。武汉应积极引进支持物流总部企业发展,聚焦供应链管理、航空物流、金融物流等高端物流业态和电子商务物流、保税物流等专业化商贸物流实施精准对接,着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松之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刚关注到,武汉正努力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释放对外开放红利。他表示,武汉在加快建设港口、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商贸物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和运输服务顺畅衔接,加速资源要素流通,省内辐射武汉都市圈,国内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等城市群。培育外贸新动能打造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强磁场”

东湖高新区正在聚集国际国内一流人才来此创新创业。

“就过去而言,不沿海、不沿边的中部城市并没有开放优势。而在新发展格局下,无论是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完全有条件成为内陆国际交往中心。我对武汉发展很有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秘书长蔡玲深耕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多年,她认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城市正迎来对外开放的重要机遇。今年2月,武汉市委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为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蔡玲表示,进一步提升外贸水平,培育外贸新动能,首先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土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让武汉形成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其次,要以前瞻眼光引入更多国内外具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民营企业,让民营经济成为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武汉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等发展势头强劲。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以前瞻眼光引入更多国内外‘四新’企业,鼓励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抱团出海,将有助于实现外贸飞跃式发展。”蔡玲说。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张尤慧带来了关于支持武汉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建议,希望武汉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效引领内陆地区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张尤慧表示,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搭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是核心。武汉应大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建设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开放平台,探索内陆地区在外资招引、对外贸易、金融合作、创新开放、制度开放等方面的新路径,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数字贸易示范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十分关注优势产业“出海”情况。他注意到,“十四五”以来,武汉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依托4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为主,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以及装备制造为辅的四大外向型产业集群。“这说明武汉在优势产业出口上,不仅实现了量的提升,更有了质的飞跃。这是外贸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升级的重要体现。”杨金龙表示,在优势产业加速“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压力同步增加,政府应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境外金融服务模式、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形成独特文化消费品牌武汉有实力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武钢一号高炉

超大市场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市场辐射力强是武汉的传统特点。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亚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湖北社团总会会长谢俊明十分看好武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潜力。他表示,武汉有交通枢纽优势,有贸易枢纽优势,有科教人才优势,“这些都是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谢俊明说,武汉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形成开放、包容、互助的城市氛围。还可打造更多特色旅游路线,增设消费场景。“比如东风公司每三分钟造一辆车,其实对外来游客也非常具有吸引力。东风、武钢、武船等企业都可以开放供游客参观,或者为游客量身打造‘武汉高校一日游’等,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旅游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教师马丹认为,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旅游产业同商贸流通产业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汉文化旅游业发展快速,成绩喜人。“2023年,武汉接待游客3.33亿人次,持续位列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目前,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人气旺’‘消费热’。武汉应抢抓机遇,大力扶持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尤其是夜间旅游消费集聚区。”马丹建议,武汉可以以楚河汉街、吉庆街、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特色商圈街区为主,加快打造沉浸式剧院、小剧场、脱口秀等演艺集聚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和外地游客参与夜间文旅消费。同时进一步创新消费新场景,在新型消费的加持下,催生文旅消费新亮点。“武汉的优势是内向型经济结构和市场广阔,加快形成经济纵深和发展腹地,武汉有实力、有基础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对城市经济消费发展有着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介绍,近年来,武汉会展经济、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势头强劲。下一步,武汉应进一步明确自身优势,强化发展目标,从玩什么、吃什么到买什么、带什么,进一步深入挖掘硬产品和软实力,形成自己的文化消费品牌。韩民春致力于推动武汉创办“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并在今年提交了相关提案。“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旨在对接国际国内各大流域沿线城市,展示世界大河流域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建设成就,推动国际贸易洽谈、技术交流和投资合作,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如能在武汉落地,将成为武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