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些一流规划蜚声国际
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先行。
武汉规划近些年发展迅速,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到铁、水、公、空联通世界,
从“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武汉江滩、全球刷屏的世界东湖到街角花园……
航拍镜头下的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桥下江水流动,两江四岸的江城武汉风景如画。
武汉开往基辅的中欧班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规划不仅在国际上频频获得大奖,
还吸引联合国人居署在汉开展多项合作……
武汉从强化综合实力,提升城市能级,大练内功开始
“借”大师之手,“绘”城市蓝图。
汉口江滩临水的滩地上,连绵数公里的芦荻和芦苇郁郁葱葱,繁密浓绿,带给人丰茂旺盛的景象。
东湖绿道碧水环绕宛若城市的绿肺。
武汉多个规划项目一步步走上世界舞台,打上独有的江城烙印。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卓越设计奖从2005年开始设立,是国际规划学界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极具创新性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方案。
该奖项面向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机构进行公开征集。
防范城市无序扩张:《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第45届ISOCARP “全球杰出贡献奖”
武汉首个登上国际舞台的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总规明确“两轴两环,六楔入城” 的全域生态框架,通过大东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等六大绿楔反向约束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这一极具前瞻性的规划设想让规划获得国际美赞。
目前待批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提出,武汉还将继续统筹山水格局保护与城市空间发展,强化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的相互支撑,把城市轻轻安放在山水之间,引导各组团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留住城市的根脉:《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
2016年ISOCARP“规划卓越奖”的优胜奖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编制秉承“以人为本,生活因街道更美好”理念,建设公交街道,重新划分街道路权,还市民步行连续的街道空间;营造交往型街道,着力打造三德里、美术馆、江汉路、民众乐园等重要节点空间;利用历史建筑及小微空间改造,打造共享型社区服务空间,加强社区融合。整体规划对中国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了符合国情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其在规划思想和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其他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作为老城更新的经典范式,成为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组会议的优秀实践项目之一。
化身“城市绿心”将生态融入生活:《武汉东湖绿道实施规划》
2018年ISOCARP“规划卓越奖”的特等奖
实施建设东湖绿道是武汉重新审视回归特色滨水空间的重要里程碑,是妥善处理生态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大考量。东湖绿道项目实现了全民参与,率先推出全国首例先行先试的武汉“众规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使广大市民全面参与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形成了公众在线规划下的绿道线路和绿道服务设施体系。同时在充分尊重原本自然风貌的前提下,规划通过水系连通、退渔还湖等措施提升东湖水质;通过设置动物地下通道等方式实现公共空间平等共享;并开展生态修复再造湿地生态系统,最终让绿道成为了“城市慢生活”的重要载体。
用“一米视角”看城市:《儿童友好城市项目》
2022年ISOCARP“规划卓越奖”的优胜奖
武汉方面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开展的儿童友好城市项目,遵循国家战略和武汉实际,从儿童“1米”视角出发,开展一系列充满童趣的实践与探索,致力于营造安全舒适、绿色健康、活力有趣且有包容性的成长环境。儿童友好城市项目在联合国人居署“公共空间”双年会、世界城市论坛等多个国际活动上向世界分享,并被纳入联合国人居署、儿基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编制的《全球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导则》,向全球城市广泛推广,这一充满温度的项目再次获得的肯定。
《以人为本的参与式规划、高离度城区公共空间改善的成功实践——武汉市江汉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规划》
2019年ISOCARP“规划卓越奖”的优胜奖
城市公共空间被誉为“城市客厅”,它是城市形象的直观表达,展现了城市品质,也蕴藏着城市性格。
江汉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规划,意在打造“品质优良、小而精致、多元共享的绿色公共空间示范区;项目提出落实控制公园绿地,适当挖潜附属绿地和广场,提升人均公共空间指标;以优化面状滨江滨湖公园为抓手,以强化线性慢行空间为亮点,构建点状“三小”绿地为依托,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网络格局,增强可达性;实施公园大提升、社区微改造等工程,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人群需求;居住主导片区体现生态宜居性,商务主导片区重点开展滨江滨湖和公园建设;历史老城区布局微型空间,体现文化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