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武汉企业100强发布 “百亿级”企业营收总额首超3万亿元
9月15日,由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撰写的《2023武汉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0强、服务业企业100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进中提质”成为主基调。
“报告”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中国企联、企协《关于申报2023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500强的通知》要求,遵循企业自愿申报原则,依据申报企业经审计的2022年度营业收入,结合百强企业各项经营数据作出,旨在激励企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共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武汉篇章,不断开创武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大块头”企业不仅有所增加,营收规模也在扩大。
百亿级企业是一个城市的经济脊梁,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综合百强百亿级企业新增4家,达到57家。百亿级以上企业的总营收首次超过3万亿元,占综合百强企业总营收的91.05%,平均营收530.11亿元。百亿级企业的接连诞生,直观反映出武汉产业活力的持续迸发。
本届百强入围门槛为48.04亿元,比上届提升4.91亿元,同比增长11.38%。本届综合百强营收总额达33187.92亿元,比上届提升1330.43亿元,同比增长4.18%。本届综合百强资产总额达57690.86亿元,比上届提升2346.81亿元,同比增长4.24%。
“千亿级”企业6家,与上两届均持平。57家百亿企业中,43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涉及建筑、金融、物流、设计、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领域。
从本届综合百强企业利润看,部分企业在经济下行、转型升级压力下保持较好的经营状况,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的企业有21家。
百强企业整体发展增势不变、稳中有进,国有企业彰显“定盘星”的责任与担当,民营企业克难攻坚努力发挥“生力军”作用,制造业、服务业各领域百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没有变,百强企业在全市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没有变。
■ 实体经济成色更足
矢志不渝向前看,制造业百强研发占营收比首次突破3%
近日,中国信科集团旗下烽火通信主导的智能网络感知国际标准ITU-T Y.3184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为全球通信产业在相应领域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指导,促进未来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
进入2023年制造业企业100强的中国信科集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量较上届增长25%,增长幅度和拥有数量居制造业百强企业之首。
某种程度而言,标准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标准化建设也是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制造业百强中,从行业分布看,本届制造业百强主要分布在机械及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石化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家电、食品、钢铁、服装及纺织等九大行业,与上届基本保持一致,其中机械及装备制造和光电子领域共计48家,比上届增加5家。
从行业标准制定情况看,本届综合百强共有46家企业参与制定各类行业标准,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4197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84家,与上届相比,均有所提高。
筑牢制造业根基、增强制造业竞争力,还必须加快破解制约制造业创新整体效能的梗阻,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今天的研发,就是明天的产品。从创新投入方面,本届制造业百强研发经费总额达393.65亿元,比上届制造业百强增长12.78%,制造业企业百强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尤其是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为89.86亿元,较上届涨幅较大,增长了69.32%。在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方面,本届制造业百强首次突破3%,达到了3.1%,较上届上升了0.32个百分点。
报告建议,武汉还须抢抓产业变革机遇,超前谋划产业更新布局,不断完善“支柱+新兴+未来”梯度培育、接续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
■ 服务业模式业态更“绿”
数智化、绿色化,服务业百强营收保持两位数增长
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服务,其主打的电池租用服务、BaaS服务(Battery as a Service)是全球首创的一种“车电分离、电池租用、降低购车门槛”的新型购车方式,即车主购车时,可选择不向新能源车企购买电池,而选择享受BaaS服务模式:由蔚能向车企采购电池,车主每月向蔚能支付租用及服务费的方式获得电池的使用权和享受智能管理、均衡、安全智能分析等先进的电池应用技术服务。
近日,这家企业上榜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在653家企业中居第66位。落地武汉近三年来,武汉蔚能已有超10万用户,除了面向私家车,还包括网约车和商用车等领域,在管理和运营的电池资产,已从0.4GWh增至超8GWh,而且连年盈利。
凭借其在专业服务业领域的电池商业模式创新,这家企业出现在今年武汉服务业百强企业中。据专家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发展,顺应“车电分离”趋势而创新产生的这种新型服务行业,目前市场尚处于萌芽期,未来空间会越来越大。
在我市服务业百强企业中,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特征。两大集聚度较高的服务行业中,数字服务业企业18家,2022年实现总营收510.54亿元,比上一年度总营收增长了11.9%;设计服务业企业14家,2022年实现总营收914.84亿元,比上一年度总营收增长了20.9%,增幅较大。
从总体情况来看,2023武汉服务业企业100强总营收首次超过1万亿元,比上届服务业百强总营收增加1173.19亿元,增长幅度为11.4%,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综合营收和资产两项规模指标看,服务业百强企业总体上保持了恢复发展态势,取得了稳中有进、规模扩张的可喜成果,营收和资产总额较上届百强均实现一定增长。
■ 科技创新成增长动能
七成创新企业扩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保持两位数增长
就在今年6月,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企业首届创新日活动,旗帜鲜明牢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不断攻克更多关键替代核心技术。
说到,也做到。从该企业上半年年报来看,企业研发投入达3亿元,同比增长了26.6%,研发投入占比达5.97%,同比增长了2.16%。据介绍,该企业中央研究院今年拟新投入2亿元用于17个前沿项目的研发。注重开展以研发投入为代表的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与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百强企业的共识和趋势。
从综合百强来看,武汉百强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普遍提升,本届综合百强企业有创新投入的76家,比上届增加2家。76家企业中,扩大研发投入的企业有54家,占比超七成。研发经费总额660.77亿元,同比增长11.52%。
从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本届综合百强拥有专利的企业65家,比上届增加4家,获得专利授权92231件,其中发明专利43435件,发明专利占比47.09%,专利、发明专利数量以及发明专利占比均创新高。
制造业百强投入强度很大,而有研发数据的服务业企业数量也在稳定上升,本届服务业百强中有研发数据的60家企业研发经费总额达到73.79亿元,比上届提升35.7%。自开展服务业企业100强排序以来,有研发数据的企业数量稳定上升,合计研发投入也大幅增长,本届研发经费已达到首届的3倍左右。
■ “大块头”更有“大担当”
仍是促发展稳就业的骨干力量,近半百强企业增员
今年,长江电气“越青春 越来电”2023年“启明星计划”高校行走进多所高校。为充分发挥“企业建平台、众人干事业”创业平台优势,实现企业“万人创业、万家幸福”目标,长江电气于2008年起推行“启明星计划”,每年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选拔一批“有梦想、有勇气、想干事创业”的优秀管培生,重点打造和培养一支面向未来的“文化和价值观高度认同、管理能力过硬、团队合作高效、责任担当一流”的优秀人才队伍,充实到各部门成为骨干。
5月16日至18日,长江电气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光谷”智慧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期举办“才聚荆楚 追光逐梦”智能制造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120多家企业代表和3000多名高校学子,双向奔赴,共创未来。长江电气以此招聘会为契机,让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打造智能制造主战场、创业创新驱动主阵地、产业人才协同发展新模式,创造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良好创业平台,为强产业、聚人才、稳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长江电气根据用户对智慧能源应用的不同场景与不同需求,创新构建“菜单式”智慧能源建设“5C”解决方案,实现“源—网—荷—储—用”能源使用智能化,推动能源建设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7月份,长江电气中标了珠海格力绿控公司光伏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冷水机组和光伏能源的智能化生产和利用,打造绿色低碳、高效智能的智慧园区。
长江电气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新城表示,企业信心满满,将持续深耕实业、聚焦智慧能源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大企业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带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社会价值创造上,全力稳就业、促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像长江电气这样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在百强企业中还有不少。
从吸纳就业看,本届综合百强企业共有员工91.97万人,平均每家企业吸纳就业近万人。
武汉百强企业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千方百计拓展岗位资源,进一步挖掘岗位潜力,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整体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近一半(46家)的企业增员,其中增员超过10%的企业12家。
■ “武汉制造”品牌闪耀全球
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海外营收再增长
近日,由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承包的越南和发榕桔二期项目群开工。这是继榕桔一期项目群后,中冶南方与越南本土最大的钢铁企业和发集团再度携手打造的又一重点项目。
同期,由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中冶南方热工总承包的河钢塞钢2250mm新建3#加热炉项目全部通过验收,顺利达效投产。该项目是塞尔维亚第一座蓄热式、超低排放的智能加热炉。为此当地河钢塞钢发来感谢信。
近年来,中冶南方秉持“理性承诺 说到做到”的服务理念,依托全球领先的工艺装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全流程、全产业链工程实施能力,不断征战海外市场。从综合百强的海外业绩来看,该企业海外经营创收表现可谓一枝独秀,是其他有海外收入的服务业百强企业海外收入总和的两倍。
本届综合百强有海外收入的企业34家,与上届持平,海外营收总额1305.57亿元,同比增长14.40%。
随着制造业国际往来越发扩大,“一带一路”及RCEP国家和区域等国际市场为武汉制造业企业出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武汉制造业百强企业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及全球协同网络铺设,紧抓国内平台企业协同中小企业的“出海浪潮”,本届制造业百强中有37家拥有海外收入,较上届增加7家,本届制造业百强企业的海外资产总额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不断提亮“武汉制造”品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