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生态齐飞 武汉经开区以湖聚产

发布时间:2023-08-25阅读:418

新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生物技术催生绿色经济新增长点,智能制造革命将重塑现代制造业面貌,现代能源革命将改写世界能源版图,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新应用场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衍生,意味着未来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和趋势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当下,城市、产业、人文、生态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创新聚集区的必备要素。东莞松山湖、张江科学城……不少知名的国家高新区均以湖为轴,打造当地高新企业的聚集地,人才的高地。

翻开武汉经开区产业地图,从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到后官湖畔的环江汉大学创新经济带,再到川江池、龙湖、竹林湖、牛尾湖等湖泊密布的军山新城,它们均以湖为轴,拥有极佳的地段;它们不用作房地产开发,而是发展科创产业,撑起武汉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脊梁。

在三角湖、太子湖、万家湖、汤湖等26个湖泊周围,总能“邂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工作者推窗见湖,武汉经开区独有的地理优势和创新氛围在这里交织。

环太子湖

一条数字经济产业带正加速崛起

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坐落于沌口片区,湖畔的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武汉经开区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承载地。2个月前,被认定为武汉市数字经济产业新建示范园区,成为全市首批3家数字经济示范园区之一。

本月初,地处南太子湖创新谷的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申报的DTiip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武汉经开区本土培育的数字经济企业,一举拿下代表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最高水平的奖项,也成为湖北省首个入选的本土企业。

从北太子湖东南方向出发,不过1公里,就能到达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先进院”)所处的华中智谷产业园。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该院已在电池材料、微胶囊、气凝胶、纳米功能涂层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多项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果转化金额超亿元。

不远处的华中中交城里,芯擎科技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龍鹰一号”,已量产和出货,装上领克08车型,年中开始陆续上市。目前,芯擎科技的技术人员们正忙着加快新产品的研发。

“现在龍鹰一号的算力为8TOPS(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我们下一代AD系列芯片(主要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算力将达到265TOPS,跟英伟达芯片对标。”芯擎科技董事兼CEO汪凯称,这款芯片将真正解决自动驾驶需要的算力问题,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流片,明年市场会看到。

“兄弟企业”亿咖通,落户武汉经开区6年,已完成上市。在本月初宣布正式成为百度阿波罗首批文心大模型智舱引用探索伙伴,一个是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一个是数字座舱头部企业,“强强联合”探索汽车智能化的变革路径。

在亿咖通的未来蓝图里,武汉经开区是大本营也是福地,各个城市的研发环节都将与武汉总部的产品集成、验证和交付。正如亿咖通科技武汉总部运营中心总监闻豪所言,政府和企业目标一致,才能获得双赢,“我们也将继续加大在武汉经开区的布局和投资力度。”

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南太子湖创新街区正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迭代产业体系,扩展数字孪生、先进计算、智能终端等元宇宙相关技术在智慧交通、智能汽车等领域应用,聚焦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全国知名的专业平台。

在环绕南太子湖和北太子湖周边区域,一条“热带雨林式”数字经济产业带正加速崛起:中国电子云、京东云、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先后落子区域总部;法雷奥、佛吉亚等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此建设研发中心;国内头部数字企业、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后官湖畔

环江汉大学创新经济带沿线长达8公里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高端产业、高端人才对优美环境、宜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环湖”地带发展什么?如何避免房地产围湖?也在考验各级政府对科创的态度、对产业的态度。

依托江汉大学,沿东风大道,后官湖畔,环江汉大学创新经济带基本建成。

从一串代码到形成知识产权,再到变成产品进行销售,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才。隶属于环江汉大学创新经济带的人工智能科技园,每天,百度旗下无人出租车萝卜快跑从这里出发,驶向大街小巷。

现在,该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地,包括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萝卜运力(北京)科技、百度云智等一批人工智能产业链领军企业,车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中。

“把最好的地留给科技创新。”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这样表明态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各地都在发展科创,除了最大的投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武汉经开区还奉上最好的环境,其中就包括地段。

围绕江汉大学,武汉经开区正探索产学研合作共生机制,坚持“打破围墙、校地融合”,依托江汉大学人工智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优势和科研力量,持续拓展“校-企-地”合作深度和广度,聚焦智能制造、元宇宙、新材料、量子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方向,在高校周边建设布局一批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平台,举办创新创业校园活动,营造良好师生创业氛围,充分激发师生、校友等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促进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背靠“春笋”

军山科创新城从愿景走向现实

在军山新城,川江池、龙湖、竹林湖、牛尾湖等湖泊同样星罗棋布。围绕“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战略部署,武汉经开区正以军山新城的新一轮发展为契机,致力于氢能源和智能化技术产业,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化的新型科创园区。

川江池不远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内,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进入产线搭建阶段。成立一年来,该研究院已累计转化中试项目10余项。据透露,今年底可完成14条中试生产线的搭建和运转,并产生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孵化一批高质量企业。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效果图。

不光是企业、机构,还有学校。领着优秀的学子团队,瞄准武汉经开区产业方向,华科大教授们突破大学围墙,奔赴产业主战场。马影河畔,华科大军山校区正迅速推进,官莲湖边,武汉理工大学“三院”也正在建设。明年9月,华科大军山校区一期、武汉理工大“三院”将投入使用。有着独有的学科优势的人才资源加速向军山新城集聚。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来创新。

军山新城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军山新城建设规划中,正跳出现有建成区发展,提前预留优质潜力新空间,高标准建设军山新城科创核心,聚力打造军山科创区,围绕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完善双智研发功能。深化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

同时,强化创新创业项目和配套设施导入,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打造全国领先的“双智”场景应用、研发测试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武汉经开区培养未来智极和人才美好生活的核心空间。

今年,武汉经开区创新主体不断提升。全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7家,其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企业占比40.2%。美国康明斯、法国法雷奥、瑞典奥托立夫等一批海外车企设立研发机构,路特斯、岚图、芯擎科技、亿咖通4家企业跻身独角兽。

“高举创新发展的大旗,把创新的落脚点放到产业发展上,围绕产业抓创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

▲远眺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

湖穿城而过,创新如风,在“环湖科创带”的背后,武汉经开区正在用最美的自然环境、最优的地段、最佳的资源、最大的投入,去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去吸引最高端的人才。

这片以“工业之王”——汽车产业闻名的土地,正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