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鲟研究专家建议:建模拟自然产卵场帮助中华鲟自然繁殖

发布时间:2023-05-22阅读:465

 

5月20日,武汉渔政码头放流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种。

有网友认为,“不打扰才是最好的保护”,不主张人工干预,而是让它自然恢复。

但中华鲟已经等不起!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创举表示,野生中华鲟种群资源已处于衰竭状态。

对于鲟类放流,国外有成熟经验可以参照。苏联1961—1991年在伏尔加河等河流,放流人工繁殖的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鲟的子代,年放流量在百万尾至千万尾,使得种群恢复并能进行商业捕捞。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持续对高首鲟、湖鲟、尖吻鲟、铲鲟等鲟鱼进行人工繁殖放流,每次放流数量几十万尾不等。放流稚鱼时,进行监测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放流方案。

我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起步早,但一直以增加渔业产量为目的。真正成为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国家增殖放流,是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之后。历经十多年来的增殖放流,一些物种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但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造成了放流失控。

武汉长江中华鲟研究中心主任危起伟研究员建议:在宜昌下游,利用松滋河修建“长江旁通道”连通长江,建立一个人工模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或者利用长约20公里、100—200米宽的虎渡河,帮助中华鲟在这类人工模拟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

中华鲟是基因优生学的典范

5月20日,武汉渔政码头放流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种。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繁殖主要用于科研和增殖放流。

鲟类专家杨道明用很形象的语言进行科普:中华鲟是我见过的水生生物中,基因优生学最好的典范鱼种。

它信奉“多生优育,优胜劣汰”。雌鱼一次产卵可达10万—30万粒甚至更高,大概只有30%的受精卵有机会孵化出苗。这些小鱼苗从小就得自食其力,沿长江顺流而下,九死一生到达长江口……同一批鱼苗只有3%—5%能够活着进入大海。

它们要在海里生活十几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再洄游长江产卵。其实,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周边海洋中都有它的身影,也都拥有一些通海河流,可是它只认——长江。

在溯江而上的一年多时间里,它基本不进食。它们必须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提供洄游时的能量,并不断催熟体内的性腺。

90%以上的中华鲟,因为累积的营养物质不够,只能半途而废,黯然返回大海。隔一两年后,它的性腺再次发育了,就会再次洄游,一直以完成繁育后代这一神圣本能为目标。

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讲,只有最强的中华鲟才能生孩子,只有最强的孩子才能活着回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