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虫虫特工”申请出战!还有两个月抵达战场
工作人员将天牛幼虫和肿腿蜂一起装入试管中
人勤春早,在武汉市江岸区后湖二路上的武汉市园林生态集团生物防治研发中心,为积极防治即将到来的春季病虫害,“虫虫特工”的繁育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心实验室见到“虫虫特工”繁育的全过程。
“好吃好睡”
两个月“虫虫特工”幼虫变成虫
试管中像蚂蚁一样的黑色小昆虫就是肿腿蜂,它们将作为母本繁殖出几十倍数量的后代
当天扩繁品种为肿腿蜂,是专爱“挖空树干”的天牛的天敌。
将它们投放到园林环境,会主动钻入树干上的蛀孔,找到潜伏其中的天牛并叮咬,直至将害虫消灭。
中心繁育师王玲玲和同事们在实验室操作台前一字排开,每个人面前有个圆形玻璃器皿,用于盛放需要扩繁的昆虫,旁边堆放着白色小试管、棉花、冷冻天牛幼虫等。“冷冻天牛幼虫是专门给繁育的肿腿蜂吃的。”
王玲玲在“天敌扩繁室”内查看肿腿蜂的产卵情况
王玲玲熟练地拿出装满肿腿蜂的试管,将其中的虫子、幼虫“食物”残渣等倒入圆形器皿。随后,取出空的白色试管,装入一只冷冻天牛幼虫,再装入三头左右刚孵出来的肿腿蜂幼虫,将棉花塞在入口处,扩繁基础工作就完成了。
工作人员将天牛幼虫装入试管
她拿着扩繁后的一筐幼虫试管,送进一间“暖和”的房屋,记者跟着进入,眼镜片瞬间起雾。原来,这里是幼虫繁育恒温室,温度常年恒定25℃、湿度60%,模拟幼虫最佳繁殖的环境,让“虫虫特工”们更快长大。
“实验室内,大约2个月幼虫变成虫,比常温下的繁育快一个月左右,届时即可投放至城市园林。”
记者见到,实验室内还饲养有“虫虫特工”的“食材”虫——黄粉虫,专司饲养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虫子主要吃菜叶、水果皮,夏季最爱吃水分充足的西瓜皮”。
本土化扩繁“近水楼台”
年繁育能力达50万管
工作人员在进行天敌接种,即将天牛幼虫和肿腿蜂一起装入试管中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中心实验室繁育的“虫虫特工”有肿腿蜂、花绒寄甲、蒲螨等,后续还将引进异色瓢虫等,年繁育能力可达50万管。
武汉市园林生态集团旗下的武汉创然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养护部负责人周鹰介绍,繁育后的“虫虫特工”将在4月、5月“出动”,投放至梧桐树、栾树、紫薇、木槿等害虫常见的树木之中,市内的沙湖公园,汉阳区、硚口区主干道等均有投放计划。从汉阳区园林部门了解到的防治效果来看,往年的投放达到预期效果,天牛、蚜虫等害虫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进而减少园林杀虫药剂用量。
王玲玲在查看肿腿蜂卵的生长状况
周鹰介绍,根据市场需求,中心可实现全年扩繁,本土繁育优势明显。首先运输距离短,虫虫投放存活率高;“订单式”生产,随时应对本地园林病虫害防治的需求;同时,本地环境下的繁育,让虫虫更适应环境,投放室外后的“战斗力”更强、“寿命”更长。
作为该中心的技术指导专家,武汉园林科研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表示,从应用量、普及度来看,武汉园林行业的生物防治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生物防治的城市之一。武汉市“统防统治”模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广泛的生物防治,效果显著。
董立坤(左)与王玲玲一起在“天敌扩繁室”查看花绒寄甲的扩繁情况
通过周期性的城市园林生物防治调查数据显示,有的公园在投放一定的“虫虫特工”后,在室外形成自然繁育,实现长期的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