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用脚投票”选择武汉 英才计划吸引上万名高端人才大显身手

发布时间:2023-01-02阅读:735

岁末年初,武汉人才不断站上C位。在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榜单中,青年才俊“用脚投票”,顶武汉跻身前十。

一个能留住年轻人的城市,才是一个有未来的城市。武汉已连续5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全市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为33.24%,同时,武汉留得住人才,正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迈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武汉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引进与培养并重、科创与产业互融、载体与服务衔接,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中找准武汉定位,全力创建自主创新优势明显、产才融合辐射力强、高端人才集聚度高、人才区域首位度突出、人才发展生态领先的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引育并举、梯次衔接的人才支持体系

共聚“第一资源”

位于光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睿芯特种光纤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睿芯公司”)高功率激光光纤研发实验室内,“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刘锐博士,正在带领研发团队进行特种光纤的研制及产业化工作。

10年前,武汉研制出我国首台1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历史。但其中的核心材料——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用特种光纤,我们还无法自产。刘锐作为高端人才被引入睿芯公司,首创性提出一种设计及制备技术,实现该类型光纤批量生产,一举助力我国拥有该领域核心器件的自研自产能力。

一墙之隔的该企业新型特种光纤研发实验室内,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系的80后博士莫琦,正在带队研发光纤放大器用1.5微米增益光纤。他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实现1.5微米波长增益光纤的国产化,解决了中国通信行业和5G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他也成为武汉英才计划区域特色人才中的一员。

刘锐和莫琦的团队中,不乏新引进的知名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创新的实践和氛围中不断成长,有的成为“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有的获评“汉漾青年”。睿芯公司总经理李尤介绍,通过外引内培、市区多层次人才政策接力支持,企业建起了完备的人才梯队,并已在国内率先掌握了从光纤预制件制备、稀土掺杂、拉丝到光纤测试的所有核心技术。

在武汉英才计划的磁吸效应下,1.4万名高端人才在武汉引领创新。2022年,围绕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创建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武汉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人才工作局,集中资源打造“武汉英才计划”升级版,构建引育并举、梯次衔接、全面覆盖人才支持体系,并加大引进支持,给予战略科技人才100万元奖励资金、产业领军人才50万元资助资金、优秀青年人才最高20万元项目资助。2022年度认定支持国家和省市级高端人才700多人,引进海外优秀人才2000多人。

同时,武汉加力培养开发,2022年开设培育支持专项,重点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技能、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农业、社会工作等行业领域优秀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本地优秀行业人才,培育一批名家、名师、名匠。

武汉还加强激励放权,坚持“人才怎么看,用人单位说了算”并深化完善人才举荐制度,探索实行人才注册制和动态积分制等,激励人才在创新事业中成就事业,在创造价值中收获价值。

国内首款、全球首创不断诞生

年轻的“武汉英才”、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燃料电池膜电极研发经理唐雪君,一直在带队从事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膜电极的开发。

东风公司已开发出国内首款量产的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3年前,接到自主研发燃料电池“芯片”——膜电极的任务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唐雪君还不到30岁。

膜电极决定着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及成本,占据燃料电池电堆成本的70%,但却一直是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难题。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入东风公司后,唐雪君作为牵头人组建研发团队,目前在多项技术上取得突破,“企业为我们搭建好研发平台并持续投入,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武汉英才”、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何大平依托湖北省射频微波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致力于导热石墨烯膜的研发,希望能有效解决5G产品更高热通量的问题。

在武汉的创新平台上,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并不断吸纳这一领域顶尖的人才来汉。如今,他已将成果在岱家山科创城孵化,创立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已赢得智能终端下游客户认可。

来自浙江绍兴的95后创业青年孟锦涛,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能源环境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他带着国际首创的铁/锌基对流增强型自分层液流储能技术,入驻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在园区内,集聚着不少像他一样的青年人,在“英雄杯”大学生创业大赛、3551国际创业大赛中竞逐,在东湖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青桐汇、人才训练营等活动中交流,从创客逐步成长为实干型创业者。

这样的故事在武汉每天都在上演,300多万人才活跃在超1800个创新平台、超9000家高企、超300万平方米孵化场地上,人才干有舞台、创有空间,尽施所能、尽展其才。

更多人才从“武汉房客”“武汉访客”

成为“新武汉人”

24岁的山西籍集美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赵杰锋从广东辞职后来汉求职,入驻武汉首个“青年人才之家”,并最终在汉一家激光企业求职成功。

2022年6月,武汉市针对鼓励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推出一揽子“硬核”举措,首次提出为毕业6年以内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等综合服务。位于武昌的壹号驿站第一个投用,在那里落脚的赵杰锋搬走后,马上在武汉租到了房子,他对在汉扎根充满期待,“从短住到短租,我相信,我会长租、长住”。据统计,该驿站入住省外籍贯学子占比约四成。

从“停靠驿站”到“安营扎寨”,武汉用真心实意和真情服务让“武汉房客”“武汉访客”切换为“新武汉人”。

武汉有专业化、品牌化的全国一流人才服务机构——武汉人才集团,目前累计服务人才企业超1200家,服务人数4万人,人才数据库超30万,并形成了完备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武汉深化“学子聚汉”工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放开大学生落户限制,率先实行凭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每年集中规模化提供岗位30万个,不间断开展“遇见武汉”“就在武汉”等特色活动,帮助青年人才增强城市认同,链接各类就业创业资源,2022年武汉新增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超31.7万人。

人才在武汉更好安居。武汉不断迭代人才安居政策,除各种租金减免外,还拿出最好空间建设辟出人才公寓、人才公园。

此外,武汉专门设立市级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各区开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统筹为人才提供政务、商务、医疗等精细服务,开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打造武汉留学生创业园、硅谷小镇等国际化创业街区,建成并继续兴建一批国际化学校、国际化社区,让人才小事不出园区、大事不跨市区,把服务做到人才的心坎上。

一道道院士墙“星光璀璨”,一座座人才公园拔地而起,一批批“汉漾青年”层出不穷,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崇尚创新、激励创业的城市声音,自武汉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