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退渔 武湖湿地成鸟类天堂
在武湖湿地,成群的野生鸟类自由翱翔
11月10日早上7时,位于武汉经开区西南的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48岁的湿地巡查员杨学武准时来到武湖湿地管理处,开着巡逻车与同伴们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
道路旁,芦苇肆意生长,碧水粼粼。天空中,呼啦啦,群鸟翻飞,声声啼鸣,悦耳动听。“霜降后,大雁就陆续飞来了。”巡湖、护鸟3年多,鸟儿们什么时候飞来,停留了多长时间,又什么时候飞走,杨学武了然于胸。
总面积超过2400公顷的武湖湿地,是长江进入武汉首个泛水沼泽季节性湿地。
据武汉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特聘教授李政文介绍,与武汉其他湿地相比,武湖湿地之所以称为泛水湿地,在于它连通长江,水位随长江水位变化呈季节性变动。枯水期,湿地中部分滩涂露出水面,有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螺、蚌、鱼类非常丰富。丰水期,湿地与长江连成一片,是长江众多洄游鱼类、浮游生物以及贝类的天然繁衍生息地。武湖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野生鸟类来此觅食、定居。
上世纪末,武湖湿地附近的部分村民挖塘养鱼、拉网捕鸟,湖面上网箱养鱼。武湖湿地的水质受到污染,曾经成群结队来此越冬的鸟儿也逐年减少。
2008年,武湖湿地被批准成立了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从2018年开始,武汉经开区成立了武湖湿地管理处,退耕7000多亩,退渔9000多亩,还湖于鸟,还湖于鱼。
当时,住在武湖湿地旁的新沟村村民杨学武,在武湖湿地内种了8亩多地,每年地里收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有3万多元的收入。2019年6月,杨学武等6位村民被武湖湿地管理处聘为巡查员,负责湿地的日常巡查、管护。
“6名湿地巡查员都是当地村民,对武湖湿地周边环境非常熟悉,方便湿地巡查工作。”武汉经开区林政站负责人杜锋介绍,巡查员也是宣传员,工作之余他们常常向村民普及宣传保护湿地、保护野生鸟类的知识和法规。
“从2019年开始,退耕退渔之后的武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前飞走的鸟儿又飞回来了!”杨学武介绍,去年冬天,几万只鸟儿在此栖息,蔚为壮观。“除了常见的鸬鹚、苍鹭,还可以看到小天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也成常客。”
杜锋说,武湖湿地迄今共发现了253种陆生野生动物,鸟类最多,有217种,包括青头潜鸭、白枕鹤、黑鹳、东方白鹳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小天鹅、貉、虎纹蛙、白琵鹭等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到下个月,绝大部分鸟儿都将飞回来‘报到’。那将是武湖湿地一年最热闹的时候。”看着眼前一群正在翩翩起舞的白鹭,杨学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