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至22省份
11日上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边会——湿地保护的东方智慧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多地的湿地保护专家分享各自的案例,互相学习可借鉴的方法,总结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
本次会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办,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湖北省湿地保护基金会协办。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湿地面积约5600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30年来,中国政府带领社会各界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中国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目前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建立了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重要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已初步形成。《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办主任孟宪林说:“中国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推进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研讨会上,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分享的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获得与会专家的肯定。水生所研究员吴振斌介绍,针对保护与治理中遇到的无法满足面源污染控制和深度水质净化、单一技术净化效率低功能局限、忽视水生植物功能和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等三大问题,水生所研发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生态工程组合技术、以水生植被恢复为核心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方面,中科院水生所是国内发表该领域文章数量最多的机构。
吴振斌说:“我们参与过武汉汉阳六湖湿地工程、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南湖保护修复工程等一大批武汉市的湿地项目。同时,我们还走出湖北,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湿地、杭州西湖水生态修复、海南人工湿地等湿地项目。目前,水生所研发的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在嘉宾论坛环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闽江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杭州西溪湿地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和组织的代表也分享了各自的保护成果与经验。
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陈蓬将会议讨论出的东方智慧总结为七个方面: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手段为辅;优化保育措施,加大管护力度;强化专业培训,壮大人才队伍;兼顾保护与发展,促进“两山”互动;依托科技进步,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开放合作,加强多方交流;广泛组织动员,开展自然宣教。“大家的发言展示了东方大国湿地保护的智慧成果,将为推动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