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特色文艺展示亮相湿地大会 10分钟人屏互动演绎荆楚诗意

发布时间:2022-11-06阅读:509

开幕式上的地方文艺展示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正式开幕。开幕式上的地方文艺展示环节,在10分钟内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长江日报记者在彩排间隙,对曾执导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COP14开幕式地方文艺展示总导演杨嵘进行了采访。杨嵘表示,本次节目编排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荆楚诗意,合理利用小舞台讲述了万物共生的宏大故事。

深挖传统文化里的荆楚特色

短小而精悍,空灵而浪漫。短短10分钟,开幕式地方文艺展示以一曲琴瑟和鸣的《觅知音》作为引线,延展出“踏歌行”“万物长”“颂和鸣”三个结构段落。在起承转合的情绪线中,演员们或踏歌起舞,或结伴而歌……器乐、舞蹈、杂技、合唱和全景式多媒体影像相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之情,充分表达。

谈及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既讲述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又体现武汉山水相依的湿地特色,杨嵘介绍,既然是在荆楚大地展示此时此地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就必然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中具有荆楚特色的湿地故事,比如“琴瑟和鸣觅知音”就寓意深远。“这场国际湿地盛会本身就在寻找关爱自然的知音。我们用整场节目欢迎知音,讲述知音,并赋予知音文化新的生机,将其外延为天地万物间的共鸣,最终形成了一首大美和声。”

坚定这一主题的表达,其实是在杨嵘和团队来到武汉之后。早在前期筹备节目时,杨嵘就认为,中国人对湿地的关爱体现在悠久的传统文化里。诗经里吟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骈文里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自古被誉为“云梦泽”的荆楚大地,自然也不乏诗意栖居。来到武汉后,他发现,择水而居、亲水而乐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本色,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生生不息,互为友邻。他脑海里萦绕的“荆楚诗意”,也有了当代表达的方式。本次演出的立意与“生命、大地、诗篇”紧密贴合的想法,也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巧用“人屏互动”,小舞台讲述大故事

此次演出的舞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舞台,舞台与地面间横亘着一个2.2米高的背景板,让整体视觉缺乏动态美,也让节目的“宏观叙事”有了局限。杨嵘说,在前期的节目设计中,团队始终想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但实现这一效果必须突破背景的限制。

“经过前后一个月的多轮沟通和现场勘察,组委会也看到了我们的诚意,并和我们达成了共识,最终方案定为了‘人屏互动’。”所谓人屏互动,就是人与屏幕同步演绎,以光影的手段,快速进行会议和演出间的场景切换,满足整体活动一气呵成的完整性、严谨性需求。

在《万物长》篇章的表演里,演员以人体彩绘的方式展示着精彩柔术,背后的全景大屏随演员的表演,组合成万物萌发的唯美生动画面,赢得台下掌声连连。

整场演出,在第四个篇章《颂和鸣》达到高潮。小演员们以合唱、舞蹈演绎着万物欣欣然萌出嫩芽、拔萃生长,如一个个生动可爱的精灵。道具装置和影像一同随着演员互动,营造全场表演、装置和影像融为一体的强烈美感;主题歌唱响大会主旨,倡导全世界行动起来,珍爱地球家园,谱写新时代全球生命命运与共的宏美幸福大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