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聚天下英才建设“中国车谷”

发布时间:2022-10-29阅读:47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武汉经开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也是全省万亿级汽车产业大走廊的承载地。近年来,紧紧围绕“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目标,武汉经开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推动人才资源总量、人才梯次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升级,为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贡献车谷人才力量。

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已累计引育院士31人,国家级、省级重点联系专家3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6万名,年均吸纳高校毕业生2万人。

聚焦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全区累计发放人才项目资助2.5亿元,资助“车谷英才计划”人才项目455个,带动项目投入总资金约170多亿元,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近600亿元。

2021年,武汉经开区常住人口达到61.8万人,相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量增加了9.65万人,增幅18.5%,居全市第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2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近40件,在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前列。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迈上新征程,武汉经开区表示,将举全区之力加快构筑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以高质量人才矩阵支撑“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让武汉经开区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人才汇聚的高地”。

“真金白银”给政策——

战略科技人才最高资助1亿元

战略科技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资助;车谷产业教授,给予最高30万元资金支持;设立2亿元科创人才基金,设立1亿元中国车谷奖学金,支持大学生来区创新创业……

6月24日,武汉经开区《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又称“黄金十条”,从人才引育、服务配套、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和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以更高眼界、更大力度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提供政策支持。

这是继“市场主体倍增黄金10条”“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等一系列政策后,武汉经开区发布的史上最强“招贤令”,人才梯次从“六大人才工程”扩展到“九大类人才”,覆盖范围从行业高端人才延伸到一线技能人才,含金量更高、普惠面更广、突破性更大、操作性更强。

其中,对战略科技人才,给予高达1亿元资金资助;对产业领军人才,按照用人单位支付人才年薪的50%,给予高达1000万元资金资助,特别优秀的可给予定制化政策支持;对行业高端人才,给予高达1000万元资金资助;对杰出高管人才,给予高达500万元奖励;对科技服务人才,给予高达50万元奖励;对青年创业人才,给予高达30万元创业补贴;对卓越工程人才,给予高达20万元奖励。

为最大力度服务青年人才,“黄金十条”特别推出青年人才“春笋行动”,采用普惠制兑现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给予高达15万元的安居支持。

此外,“黄金十条”对车谷英才家属随迁、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租购房、健康医疗、公共文化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同步出台的“人才安居”保障实施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筹建、运营人才公寓,切切实实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句句干货,诚意十足!”政策出台后,广大人才纷纷点赞,纷至沓来。

以政策“筑巢”广纳天下英才。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基本形成从金字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未来五年,武汉经开区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用“真金白银”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发展人才,拉近“产才”“产城”距离。

真招实策搭平台——

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自落户以来,我们与武汉智能网联示范区共同成长,不仅研发人员翻了一倍,还成功入选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新锐企业。”回望在武汉经开区的创业历程,“车谷英才”、华砺智行CEO邱志军感慨良多。

海归博士邱志军是武汉人。2017年,他回汉创立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并参与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

得益于车谷下一代汽车的快速发展,如今,华砺智行已成长为车路协同领域的头部企业,在全球近50座城市持续落地商业订单,年均增速超过50%,累计获得知名投资机构多轮近亿元投资。

目前,华砺智行正与武汉经开区、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湖北省智慧交通管理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邱志军表示,华砺智行将在车谷设立新的研发中心,将V2X车路协同技术辐射至全国乃至全球。

在武汉经开区,像邱志军这样与车谷产业“同频共振”的人才还有很多。2019年,瞄准下一代汽车,武汉经开区抢先布局,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同时围绕下一代汽车面向全球招引领军人才,打造“创新链”,激活“人才链”。如今,经过两年建设,该示范区已形成“虹吸效应”,吸引元戎启行、文远知行、智行者、驭势科技等60多家上下游科技企业前来创新创业。华为在此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武汉基地前来落户,东风公司与中国信科合作共建汽车芯片联合实验室,一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

产业在哪里,创新平台就搭建在哪里,人才工作就布局到哪里。

氢能,是武汉市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武汉经开区提前谋划,对2020“车谷英才”、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潘牧给予“真金白银”支持。如今,潘牧团队已率先开发出CCM膜电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孵化的武汉理工氢电跻身全球第五大膜电极供应商,为氢燃料电池装上“中国芯”。

中试,被视为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为破解难题,武汉经开区主动作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中试基地。9月28日,首批10个项目顺利入驻,涉及自动驾驶、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

如今,在武汉经开区,武汉理工“三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正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南太子湖创新谷、启迪协信科创园、华中智谷产业园、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等一批科创园区迅速成长,推动人才、技术、企业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政产学研用”链条初步形成。

以“人才密度”提升“创新浓度”。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71个,引进孵化器、众创空间12个、“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50家、“瞪羚企业”8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36家,“独角兽”企业2家,“驼鹿”企业1家。

真情实意优服务——

涵养人才“近悦远来”好生态

既要以政策吸引人才,以环境涵养人才,更要以服务留住人才。在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同时,武汉经开区系统谋划服务留才工作,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一港一园两平台”车谷人才服务生态,营造人才“愿意来、不想走、发展好”的良好环境。

位于南太子湖畔的车谷人才创新港,是全省首个集人才展厅、创客空间、科技孵化、政商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工作主阵地,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自2021年7月启动运营以来,已累计举办活动354场,服务人才1.3万人次、企业1300余家。

这里,有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英才申报、车谷人才一卡通等政策咨询办理服务,提供生活保障“绿色通道”等;“周末不打烊”的车谷人才互动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车谷名家讲坛、车谷梦之旅、军山创客、“春笋行动”、车谷之声以及车谷咖啡沙龙六大人才品牌活动。

这里,有车谷创新创业中心,为人才项目“量身打造”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全市首家“人才金融服务驿站”入驻,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私人银行、专属理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助力车谷人才创新创业。

为了让人才工作称心、生活安心,武汉经开区首创“人才一卡通”服务平台,不断迭代“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人才服务升级为线上申请、线上办理、线上兑现,实现体育健身、交通出行、文化休闲、安居保障等20余项线下服务扫码即享,打通7×24小时人才服务专线数字通道,创新人才服务理念,创意人才服务工具,用真情实意把引贤纳才之门打得更开,把人才工作服务做得更优。

2021年12月,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车谷园区正式揭牌,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集公共招聘、多功能服务、人社服务的公共服务区域和企业办公区域为一体,人力资源行业的集聚发展有效助推了全区行业规模扩大、人才队伍壮大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生态链”,武汉经开区加快建设乐业、安居、乐活的生态环境,经开外校、爱莎国际学校、同济医院车谷院区、协和医院西院区、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区、中国车谷全民健身中心(南馆)、武汉鲁迅书店(美术馆)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体项目相继落户、建成。

“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以最优质的服务,为人才营造待遇从优、后顾无忧的发展环境,才能留住人才、才尽其用。”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经开区将不断完善一体化人才服务链,树立人才服务新标杆,让车谷成为八方英才实现“梦和理想”的圆梦之地、追寻“诗和远方”的幸福之城,让更多人才在车谷的沃土上展现风采、大放异彩。

车谷人才群英汇

带领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出海”

9月26日,首批500台岚图FREE从武汉出发,正式发往挪威,开启岚图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

“从新能源赛道开始,中国汽车平视世界。”作为掌门人,岚图汽车CEO卢放说,“岚图有底气,与全球任意高端电动汽车对标。”

在他的带领下,岚图汽车仅用两年半,就走完了新势力造车企业多年的路,被业内称为“岚图速度”。

“造就‘岚图速度’的关键在人,企业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卢放为车谷人才环境点赞,公司有一批技术精英,他们大多已成家,对子女入学、老人养老等非常关心,武汉经开区派专人负责协调,解决后顾之忧,“这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打造中国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

在车谷实现自动驾驶汽车梦

“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2012年,为了心中的汽车梦,边宁毅然从德国来到武汉,加入东风团队,从事智能驾驶前沿技术的研发。

如今,边宁已成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项目2项(课题负责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子课题负责人),多次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由他提出的L3-/L3+智能驾驶技术路线,被学术研究和汽车行业广泛认可并应用。其中,L3-以下技术产品已在东风自主品牌上开发投产,L3+技术正在研发,并为量产做准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推动更多新技术迈向产业化

喻学锋是位“技术大咖”,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科技新锐人物奖等,申请发明专利达160多项,在黑磷等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自2019年4月落户以来,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承接10余个国家、省、市级平台项目,组建10个院企合作创新中心。2021年,该院实现成果转化合同额近亿元,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110余家;促成中科院系统和武汉企业签署60多个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约9亿元,服务企业400余家。

从大学生到劳模全能王

2011年,覃兆丹成为首批入职武汉格力的大学生,他勤奋努力,很快成为生产一线的行家里手。

2013年,格力武汉基地开始投产商用多联机等机型,由于测试工装限制,只能手动检测,时间长、效率低、人力成本高。覃兆丹便设计研发出一个“高大上”的商用控制器自动测试检测工装,测试效率平均提高20%。

如今,覃兆丹累计申请获得国家专利83项,他带领的“格力全能王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获“湖北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得国家级质量技术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