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武汉更具吸引力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2-10-13阅读:568

“这十年,是武汉发展改革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近日,“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十三场举行,聚焦“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主题,武汉发展改革工作代表报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发展改革工作取得的成就。

报告会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从综合实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环境、综合交通等方面报告了十年来武汉发展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孟武康介绍:这十年,武汉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77万亿元,年均增长7.4%,是2012年的2.3倍;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这十年,“大武汉”更具吸引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7万亿元,年均增速8.1%。

2007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韩小涛介绍了“科技利器”——脉冲强磁场设施多年来如何立足武汉科技攻关及建设运行成效。

十年来,一条条轨道交通从无到有,“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建设不断加强。市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张卫东介绍了武汉十年轨道建设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为武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萍介绍了红T时尚创意街区如何扎根武汉这片沃土,以及这十年的发展变化。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介绍了十年来武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成效。

“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是我市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的“强国复兴有我  奋进英雄城市”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要内容,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等部门举办,全面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武汉这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韩小涛:

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硬核支撑

“基于脉冲强磁场设施,实现了我国强磁场实验条件从‘受制于人’到‘授之予人’的跨越,推动了全国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集聚了一批基础科学研究高端人才,推进了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十三场现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小涛教授报告了“科技利器”——脉冲强磁场设施建成以来的科技攻关及建设运行成效。

强磁场是现代前沿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极端实验条件之一。韩小涛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电气、物理等学科实力雄厚,从国家战略布局出发,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韩小涛介绍,如今该设施已是国际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设施。“设施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和实质性创新,如在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世界顶级,磁场波形调控创造了多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韩小涛说,同时,脉冲强磁场设施实现了我国强磁场实验条件从“受制于人”到“授之予人”的跨越,推动全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截至2022年6月,已服务了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等117家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

韩小涛介绍,脉冲强磁场核心技术成功应用到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促进武汉乃至湖北相关产业发展。“在新能源领域,研发了国内首套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装备,大幅提高了装配精度和生产效率,简化工序、降低维护成本,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航空航天领域,首创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技术,致力于解决火箭燃料储箱箱底的成形制造等‘卡脖子’难题。”

“未来,项目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硬核支撑。”韩小涛说。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张卫东:

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打造“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

“十年来,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轨道交通布局、结构、功能和建设模式不断优化,在城市空间组团式布局、土地高效利用、资源环境改善、出行效率提升等方面做出了有力支撑。”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十三场现场,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张卫东讲述了武汉城市轨道的十年建设成果。

张卫东说,武汉具备“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禀赋,主城+新城、轴向拓展、轴楔相间的城镇空间格局,特别适宜发展轨道交通。

“十年来,武汉有序推进已批复的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运输骨干作用日益突出。”张卫东介绍,武汉从2012年的2条线、56公里增至2021年的11条线、435公里,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轨道日均客流350至380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46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总客流比例超过57%,已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张卫东说,轨道交通运输骨干作用日益突出,丰富了市民出行选择,提升了交通便捷度,降低了出行成本,减少碳排放。

这十年,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张网”融合发展,推进一体化、多层次、内引外联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全面打造“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

张卫东介绍,在高铁干线方面,实现多点到发、互联互通,增强国际性枢纽城市门户功能;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方面,编制了武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线网规划,构建“东西畅联、多向放射、干支结合”的市域(郊)铁路网,服务于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50公里圈层,带动沿线城镇的连绵化、点轴化发展;城市轨道方面,加强与航空、铁路枢纽衔接换乘,采取“枢纽换乘”和“通道延伸”两种模式,推动城市轨道与其他层次轨道网络的融合发展。

    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萍:

紧跟武汉发展改革步伐 从服装制造商转变成服务制造商

“爱帝在武汉30年,每一步都紧跟党和国家步伐,紧跟武汉的发展。”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十三场现场,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萍分享了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这十年,我们从‘服装制造商’转变成了‘服务制造商’,努力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爱帝模式’。”胡萍说,经过十年规划设计、改造运营,红T时尚创意街区已成为开放共享的文创产业“双创”示范平台,成为武汉时尚创意设计产业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集聚园区,集聚了2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2021年,园区实现营收27亿元,服务业企业收入占比85%以上。

“爱帝红T时尚创意街区,既是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胡萍说,近年来,全国双创周湖北会场、中国工业设计展红T设计师之夜、中国华语青年电影周等近350场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及产业活动在武汉成功举办,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有力推动武汉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同时聚力打造“夜间消费聚集”,推出市集经济、天台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胡萍说,2021年,园区引入“品牌实体店+产业培训学院”模式,通过与17所湖北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通过平台经济打造“设计师+网红”“直播+”时尚消费新模式,开辟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创业新基地。今年,园区实施“数字化园区”战略,与华中区块链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合作,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园区企业核心创意设计成果进行服务和保护,创新了服务体验和服务模式,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这十年,我们紧跟武汉发展改革步伐,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不断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胡萍说。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

武汉体现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价值

“武汉市在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作为,体现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价值……”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十三场现场,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讲述了十年来武汉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成效。

十年来,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取得系列成果。秦尊文介绍,目前,武汉都市圈交通互联加快推进,地铁11号线延伸至鄂州,武大、武阳、硚孝3条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未来三路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相继打通;科技合作全面展开,光谷科创大走廊重点板块建设全面启动;产业协同持续增强,基本形成“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研发在武汉,产业化在周边”的联动模式;民生同保不断拓展,400多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秦尊文说,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省际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工商政务云平台投入运营,开全国之先河。目前,武汉市加强与省会及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大市场,在公共资源共享、信用体系共建、工商监管执法联动、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武汉还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参与城市群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秦尊文说,武汉作为被国家确定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统筹推进绿色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2019年武汉摘得“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2021年“中碳登”落户武汉,成为全国推进“双碳”的重要平台;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9%以上,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31%,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89%。

秦尊文说,目前,武汉正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全省推广“武汉经验”,正在建设千里长江生态廊道。东湖城市生态绿心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实施生态治水,实现东湖水质持续好转,并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

 数说武汉发展改革这十年

报告会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为题,介绍了武汉这十年的发展改革成就。

这十年,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77万亿元,年均增长7.4%,是2012年的2.3倍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

10个区经济总量过千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26万美元增至2万美元以上

“大武汉”更具吸引力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7万亿元,年均增速8.1%

实施市级重大项目850个

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70万户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9家来汉投资、设立机构

常住人口从2012年的1014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1364.89万人,净增350.89万人,累计增长34.6%

这十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能级实现新跨越

产业集群成势见效

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965”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培育“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3大万亿级产业

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11.1个百分点,达62.5%

15家企业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

6个服务业集聚区获批国家级示范园区

纳税亿元以上楼宇达83栋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形成5大国家级产业基地,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等5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十年,积极打造“两个中心”,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

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等5个国家级和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5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获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武汉

拥有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92家

企业技术中心294家

积极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连续八年举办“双创周”

6家单位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这十年,持续深化改革,市场环境焕发新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实施省级创新示范项目51个

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基层典型案例93个

连续两年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

2022年重点实施156项创新改革举措

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

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达97.5%

这十年,全力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迎来新发展

新增5条长江桥梁隧道

地铁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五、世界前十,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这十年,积极推动武汉都市圈建设,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5条城际铁路投入运行

地铁11号线三期鄂州葛店段开通运营

50条断头路、瓶颈路启动建设

41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78.98%提高到2021年的84.56%

    这十年,用心“守护好一江碧水”,绿色发展蹚出新路子

2018年成功获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城市

全面推动6大示范区建设

共抓长江大保护,加快建设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全面实施“十年禁渔”

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达到20年来最优水平

    这十年,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民生保障取得新进步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7元,是2012年的2.04倍,年均增长8.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09元,是2012年的2.43倍,年均增长10.4%

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建立“七有、两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超过5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近70%

0—3岁婴幼儿托位数量约2万个

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增强

建成运营“两横两纵、二环一网”的天然气管网

投产运行3000万立方米的应急储气库

全社会天然气年消费量从12.2亿立方米增长至30.3亿立方米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年用电量从403亿千瓦时增长至684.42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