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在汉启动 系十年禁渔以来首次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

发布时间:2022-09-21阅读:648

9月19日上午9时30分左右,随着来自中科院水生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等单位的38名科考队员在长江武汉段登上中国渔政051、中国渔政026两艘科考船,驶向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湖口段,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

本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2017年后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后,首次开展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

此前在9月15日举行的中宣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有力举措,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得到初步恢复,仅洞庭湖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物种就比2018年增加了30种。

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胡炜介绍,本次科考将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对于长江江豚乃至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炜称。

本次科考范围为长江干流宜昌至江西湖口、汉江兴隆坝下江段科考以及部分支流、夹江、沙洲,汉江是首次纳入科考范围。湖北省共有十余艘船只近百人投入科考。

“以往的一次科考要用50天左右的时间,此次最大的不同是,10天内就可以完成。”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未来10天,包括长江中下游6省(市)在内的120余名考察队员、20余艘渔政船艇组成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团,将同步对长江江豚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洞庭湖以及部分支流汊江水域进行全面科考。

此次科考运用的技术对比以往常规手段将有所创新。比如,采取分段同步考察,除了常规的目视、被动声学,还加入了自动影像辅助系统(VAOS)、水环境采样(eDNA)等手段进行采样,便于更准确考察江豚种群分布情况及栖息环境情况。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

长江湖北段自古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之一,自长江大保护、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湖北江河中屡屡出现江豚的身影。2020年至今,武汉城区江段出现20余次近210头次,一群江豚常年活跃在宜昌城区江段。在汉江潜江段,30多年来首次发现江豚的身影。

目前,江豚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育研究三种渠道。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员邓晓君表示,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好长江里的水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