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国际湿地公约大会示范区10月亮相

发布时间:2022-03-27阅读:614

                       中法半岛滨湖生态涵养带项目效果图。

26日上午,武汉蔡甸区后官湖畔,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首个示范项目——武汉·中法半岛小镇1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将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示范区之一的中法半岛滨湖生态涵养带项目引人关注。据了解,一期工程将于10月完工。

武汉·中法半岛小镇位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东南部,总面积约8.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2.2平方公里,强调生态属性,将打造中法生态智慧示范与国际合作标杆。12个开工项目包含滨湖生态涵养带、法式动漫主题乐园、门户景观区、配套体教及市政基础设施等。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在武汉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

■ 构建湿地系统,实现后官湖污染“零排放”。

中法半岛滨湖生态涵养带项目则位于半岛南部,紧邻后官湖,呈U字形将半岛紧紧围绕。据设计方武汉生态投资集团生态设计院项目策划中心副主任李茗柯介绍,中法半岛滨湖生态涵养带项目总面积约为62.2公顷,60%为水系。“该项目对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施工的为一期项目。”

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滨湖生态涵养带项目现场,看到10多名施工人员正沿着岸边种植水草,新种的乔木也抽出新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水岸附近构建了不少造型各异的生态岛,沿岸水体内还种植了苦草、水盾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

李茗柯表示,为了延续自然肌理,在统筹考虑排水安全、洪涝调蓄、生态净化和景观营建的基础上,项目用局部塘埂拆除和清淤所产生的淤泥构建了生态岛,相较于以往的清淤外运更加绿色环保,同时还能满足项目的造景需求。同时,为了让此处的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净化能力,项目构建了“源头海绵—中游廊道—末端湿地”三级排水净化网络。源头海绵是指在开发地块在建设中,项目就通过海绵的手段进行面源水污染消减,起到初次净化作用;再经过项目依托生态措施及净化植物打造的生态排水廊道二次消减水中的污染物质,区别于传统的硬性渠道,生态排水廊道不但具有净化功能,还能提供休闲游赏;末端湿地则是指通过生态砾石床、EHBR膜、水下森林等生态工法将污染进行最终净化,实现对后官湖污染“零排放”。

■ 创新指状岸线,打造“低干扰”生态交通网络。

在项目示意图上记者发现,该项目岸线较为曲折,有非常多的岸线缝隙。据了解,这些缝隙是利用拆除塘埂构建的指状岸线,形态如手指一般,长长短短,用于延伸湿地链,在“指缝隙”投种植物种子和营养沉积物,能使岸线的生态空间更加灵动。同时,该项目顺应自然演替,对现场内的柳枝和树桩进行废物利用,为岸线制作“有机”护壁。

为了防止项目建设对此处的生态基底造成过度影响,整个施工都是按照最小动静、最小干预进行的。李茗柯说,施工阶段按照此处天然的自然基底进行改造及景观建设。“项目建设中依托现有道路和塘埂,沿湖打造滨水绿道—水网游线—地块通道于一体的交通环线,并在生态敏感区合理增设了较为隐秘的特色探索路径和动物通道,形成‘低干扰’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满足人类活动和鱼鸟虫兽栖息繁衍双重需求。”

■ 多元利用有限腹地,让生态之美可观可听可感。

除了尽量遵循自然之美,该项目还结合了知音文化五音十二律的音律之美。

效果图上,滨水绿道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听筒,湖边岸线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动物栖息地。

“我们想运用水声、风声、雨声和动植物声,以及疏密有致、色彩分明的杉林空间,巧妙地引入互动装置,营造湿地和声、迷雾花园、鹭影花园等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互动装置切身感受,让生态之美可观、可听、可感。”李茗柯表示,一期工程将于10月完工。项目还预留社交活动场地,让生态与休闲功能形成互动交流,延续自然意境的体验升级,体现武汉城、水、人相融的景象。